首页 > 定州要闻>>

中等城市的新跨越

时间:2009-08-19 11:50:51  来源:  作者:

       ——6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六十年风雨征程,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的辉煌,六十年的发展,造就了120万定州人民伟大的梦想,定州,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新兴中等城市的雄姿崛起于中山大地。
    六十年的定州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蓬勃,势不可挡,是政治文明、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六十年,是孕育新精神、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就、开创新纪元的六十年。全市人民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满智慧的头脑,用勤劳灵巧的双手,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使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国民经济落后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全市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积极开拓,努力进取,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国民经济较快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13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有统计数据记载的1978年增长32倍,年均递增12.4%。地方财政收入3.74亿元,比1950年增长86.7倍,平均每年递增8 %。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的经济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51.1:26.9:22.0,再到2008年的31.0:47.2:21.8,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转变升级。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2008年,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9%,比1978年提高20.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了向较高层次的跨越。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建国以来,农村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虽然走过不少弯路,也出现过一些失误,但纵观60年的发展历史,农业生产仍有非常大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是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经营、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方向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格局初步形成。
    2008年,全市农业产值达到69.3亿元,比1950年增长258倍;农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5倍,年均递增9.6%,明显高于1950年到1978年26年间平均增长速度。
我市是联合国工发组织确定的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农业基础雄厚。粮食、肉类和油料总产位居全国“百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富民兴农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示范市。近年来,培育形成了两大蔬菜种植和奶牛养殖两大特色产业。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亩,复种指数68万亩,12个品种通过无公害资质认证,9家龙头企业通过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伊利液态奶日处理鲜奶能力1200吨,落户我市后极大拉动了全市奶牛养殖业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200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发展到18.1万千瓦;农村用电从无到有,逐渐普及,2008年达到20463万千瓦小时。
工业总量迅速扩大 主导作用日益突出
    建国初期的195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有92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在引进定洲电厂、河北长安、旭阳焦化、伊利乳业四大立市项目后,逐步形成了能源、汽车、煤化工、乳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去年,我市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四大支柱企业。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1.6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42.02亿元。
今年,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呈趋稳回升趋势,上半年完成入

|<<<<<123>>>>>|
统企业增加值13.5亿元,增长6.5%。河北长安发展强劲,生产汽车12.4万辆,完成增加值3.13亿元,分别增长29.3%和34.5%,各项指标提前实现“双过半”;河北旭阳持续增产,生产焦炭112万吨,完成增加值3.33亿元,分别增长51.1%和38.3%;四大企业支撑有力,实现增加值占全市入统企业的79.5%,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40.5%;民营经济运行趋稳,实现增加值、税金分别增长16.7%和22.7%。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特别是随着唐河产业园区、河北长安新区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启动实施,全市上下呈现出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良好局面,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由“量”变到“质”变、实施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公路建设成效显著  邮电事业实现大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步伐相应加快。200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782公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形成。2008年,全市公路货运量达到385万吨公里,比1979年增长5.34倍;公路旅客量达到536人公里。如今,我市的区位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市区距石家庄机场38公里,半小时可以上天;距天津港220公里,两小时可以出海。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纵贯南北,朔黄铁路、河龙公路横穿东西,定深、定魏等省级公路四通八达。京广铁路定州站是京石之间的货运第一大站、客运第二大站,除普通列车外,动车组也在定州站停靠,成为京广铁路线动车组唯一停靠的县级站。正在建设中的京石高铁客运专线也将在我市设站,使我市的“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邮电事业日新月异。2008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5997万元,城乡固定电话总数达到70万部。全市所有的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0万户。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项目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2008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44亿元,而1978年仅有297万元。投资结构持续改善, 2008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188万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26912万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2644万元。
    目前,我市面积40平方公里、38万人口的城市总规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作为河北省重点培育的高标准中等城市和保定市优先发展的次中心城市,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城区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旧城区片改造、保障性住房等工程逐步推进,京广铁路火车站改造升级列入铁道部支持项目,高客专线新定州站建设项目通过北京铁路局批准。城市污水处理厂试运行,铁西污水处理厂及中水回用工程基本竣工,垃圾处理厂做好前期准备,“两费”征收工作启动实施。
同时,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来加快城市建设。为开发我市的文物资源,我市在文物古迹相对集中的老城区规划了一个2000亩左右的“城中城”,目前,河北文博园一期工程启动,建成后开元寺塔、贡院、文庙、南城门、大道观、中山汉墓等将串点成线,成为展示千年古县历史文化的窗口。围绕招商引资来加快城市建设,依托唐河产业园区紧临城区优势,我市按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新区规划的,再加上长安汽车城规划的10000亩地,我市城区的实际面积可达83.5平方公里,这就为人口翻番增容提供了条件,更为我市的城市发展在短时间有大变化提供了条件。
    商品市场繁荣活跃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指引下,深化改革,逐步放开了商品的计划管理品种,改革批发体制,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和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了多种购销形式,改变了商品长期包销的做法
,恢复和发展了集体、个体商业,商品市场日渐发育,形成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流通体制,初步形成了由计划管理型向市场经营型的转变,市场培育和发展明显加快,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商品极大丰富,出现了市场购销两旺、经济欣欣向荣的良好景象。
    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15亿元,比1952年的2254万元增长231倍。对外贸易从无到有,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05.47万美元。
    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功能不断完善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1950年,全市普通中学51所,在校学生仅有565人。经过建国6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市有各级各类学校319所,其中本科院校1所、大专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教中心1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高中7所(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4所),特教中心1所,初中36所,小学252所,是全省唯一拥有独立大专院校和4所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县(市),被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称号。多年来,高考成绩始终位居保定市榜首和河北省前列,连年被河北省和保定市评为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今年高考,定州本科上线3456人,比去年增加668人。其中,本科一批上线1763人,比去年增加555人;本二上线1688人,比去年增加113人。定州中学在河北省重点高中名列前茅,今年河北省理科状元和保定市文科状元均出自定州中学。60年,我市教育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量上,在质上也有明显提升,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3座城区文化广场和2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市108个村建起了文化广场,167个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加强古中山文化研究,建立中国书画协会定州创作基地,成立国军秧歌艺术团、兴定秧歌剧团和子位吹歌研究会,加快了文化产业发展。定州秧歌、子位吹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子位镇荣获“河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市。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1950年,全市共有病床床位80张,卫生从业人员73人。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到2008年,全市卫生机构达到108个,病床床位1978张,,卫生从业人员2574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新农合工作在全省会议上介绍经验,流动医院为1.4万人次提供了免费服务。
城乡居民收入大增长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建国60年来,全市城乡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居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向小康迈进。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104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115.51亿元。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205元。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逐步过渡为以彩电、洗衣机、电冰箱、音响等为特征的新的“四大件”,电话、空调、家用电脑等新的消费品已进人寻常百姓家庭。
    60年发展,60年积聚,我市已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全市上下正呈现出大发展、大变化、大跨越的良好局面,相信,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必将在这里崛起!
    记者 李向阳 通讯员 王志考
|<< <<<123>>>>>|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