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社会保障篇
60年的光阴积累成一本厚重的书,记载着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更记载着我市60年来各项事业的辉煌成就,翻开这本书,最让广大人民感触深刻的莫过于这一篇章——民生。
“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时刻将百姓冷暖挂在心头,着力推动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三项工作,加快构筑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就业再就业工程筑牢民生之基
原定州市搬运公司职工马立亚,2001年因公司破产而失业,2005年,在我市就业服务局就业训练中心参加免费创业培训后成功创办了河北宏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0多人。马立亚仅仅是我市几千名再就业失业人员的一员。
我市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较别的县市而言,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作为保民生的头等大事,精心谋划、精心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
我市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方针,紧紧围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农民工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强力推进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就业援助系列活动,开展了“送政策、送岗位、送信息、送资金”活动,就业援助月和“春风行动”,“下基层、摸实情、办实事、促就业”活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2008年,积极参加“河北——北京人力资源洽谈会”,签定就业意向书4份1210人,组织人员下乡进行政策、信息宣传和劳务输出工作。开辟了“新上项目解决一批,社区建设容纳一批,共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动员企业吸纳一批,自谋职业消化一批”五条安置渠道,开发就业岗位900多个。
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开展以来,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963人,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513人,为113名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了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金额达366.5万元,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社会保障网为百姓撑起希望之伞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这几大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市自1986年建立国有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构筑了牢固的社会保障网络,为广大群众撑起了希望之伞。
社会保险制度框架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主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从国有集体企业扩大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相继启动了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养老保险和启动了全额事业单位全体人员养老保险,扩大了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全市除依照或参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外的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覆盖范围更广的工伤保险制度,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启动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至2009年7月,全市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达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达1.8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达7.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9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达6.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达4.4万人,参保人数跟建立各种保险制度之初相比得到几倍甚至十余倍的增长。
社会保险待遇保障成效显著。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的不断攀升,为社会保险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支付。截至2008年底,全市企
新农合让百姓病有所医
“有啥也别有病”是老百姓最大的心愿。2009年9月,我市参合农民彭梅子因病住进李亲顾镇中心卫生院治疗,共花去医疗费用9829.2元,按照参合农民的报销比例和规定,她出院的时候领到71873.7元的医疗补助金。她由衷地感叹:“我住院花了近1万,光报销就给了我7000多,在以往,这些钱都得自己掏,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大减轻了咱农民的负担,参加合作医疗就是好!”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的一块心病,“不要让病魔拖垮了好日子”是广大百姓的共同心愿。我市新农合工作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经推行了三年多的时间。为了充分保障医疗费用补偿的公平,我市把各个环节都公开化、制度化,严格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实行网络化管理,实行“三级审核”和“定期会审”,补偿费用定期公示。
为了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我市把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从2006年的50元,提高到2009年的100元,保障水平大幅提高,让参合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提高了补偿比例,乡级由50%提高到75%,市级由45%提高到60%,市外由35%提高到45%。提高了补偿封顶线,由1.5万元提高到3万元。降低了起付线,乡级由150元降低到100元,市级由500元降低到350元。设立了慢病门诊补偿,慢病种类由4种逐步增加到10种。将住院分娩纳入补偿范围,参合农民受益面逐年扩大,住院、慢病补偿由1.97万人次增长到4.94万人次,提高了1.5倍。在全市实行的“一卡通用”和市内住院的“出院即报”,市外就医实行“一次办结”,为参合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让他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民生阳光普照的温暖。
2008年,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热情高涨,农民每人每年只需缴纳20元,就能享受每人每年3万元的最高报销额度。三年多来,参合人数从2006年的59.4万增加到2009年的86.7万,参合率由64.6%增长到84.1%。截止2009年7月份共累计为56.4万人次,参合农民补偿医疗费用1.76亿元,让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救助实现贫有所济
近年来,我市围绕着构建和谐定州的目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的群众,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1998年至今,我市民政部门已为近万名市民发放城市低保金,从2005年开始,为2.2万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仅2008年一年,就发放城市低保金1618万元,发放农村低保金1634万元,为广大市民提供医疗救助539万元,爱心援助106万元。目前,我市以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中心,助医、助学等优惠政策与慈善事业有机结合的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城乡低保做到应保尽保。通过对全市2000多户的城镇低保家庭和600多户农村低保户入户调查。减员城镇保障对象120人,新增89人,对5户农村特殊困难家庭提高了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切实做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有进有出。医疗救助工作逐步规范。按照《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仅2009上半年就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对象约200人次,累计支出救助金6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成员看病难问题。全力做好灾害救济工作。科学制定了我市市、乡、村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上下贯通、协调联动、分级负责的三级应急响应机制。同时加大了对各乡镇(办)救灾救济资金使用管理的督导力度,确保做到专款专用。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定州市慈善会与中华慈善总会合作开展了视敏儿童救助项目,在我市四所小学建立了视敏儿童健康室,为全市2000名小学生免费进行了视力检测,并为查出的42名弱视儿童进行了免费治疗。积极开展贫困助学活动,启动张建军寒门学子救助基金,救助成绩优异而家庭贫困的大学生。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积极谋划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中心和优抚医院建设项目。为推进养老社会化进程,西坂民营老年公寓按照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正在建设当中。目前,我市在建的项目还有回民敬老院。几所服务机构建成投入使用后,可满足全市五保对象的入住需求,向实现老有所养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民生,乃国之根本,以人为本,是民心所向。相信,市委、市政府将继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民生工作牢牢抓在手心,让更多的阳光普照广大群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记者 谷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