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居建设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我省“三年大变样”的主要内容。随着新民居建设的渐次铺开,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建设资金不足、用地不规范、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弱以及观念保守等,成为新民居建设的困扰因素,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定州市,看看这市是如何推进这项工作的。
不搞一刀切 建设模式因村而异
11月10日,记者一行沿着新修的宽敞马路,走进定州市李亲顾镇太平庄村新民居建设工程现场,机声隆隆,一派繁忙,只见6栋多层住宅楼已经拔地而起,另有7栋楼正在打地基。
打开该村新民居建设规划图,记者看到,住宅、商贸、园区建设规划错落有致,天然气转换站、中水处理厂、村中心广场、老年公寓、中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村里利用47亩闲置果园作为新村建设的周转地,一期建设13栋标准化住宅楼,总建筑面积5.51万平方米,能容纳340多户,预计年底前主体完工。”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赵志英介绍说,“明年再启动二期工程,预计全部完工后可腾出250亩地,届时,腾出的土地将部分用于丝网业园区建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部分复垦复耕,补充农用地。”
太平庄村是定州市新民居建设的一个缩影。该市搞新民居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根据地貌类型和群众意愿,确定建设模式,既做到功能完善,又符合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杜绝“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
建筑模式因村而异,创建方式以村民自建、村企联建为主,对基础较好的村庄,以改旧为主,对需整体新建、建设规模较大的村庄,则通过招投标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建筑公司进行建设。
在赵村镇新兴庄村,记者看到,这个拥有750户居民的村庄正在旧貌换新颜,数百栋三上三下的两层住宅楼整齐如划,建成后将置换出土地450亩,为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村的建设模式是:村集体给每户安排3分宅基地,村民按照统一规划设计自行建设。
从村民的张张笑脸我们看出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对未来新生活的憧憬。
好事办好关键要顺民意合民情
“村里已经给我家旧房做了评估,一期只花10万元就能住进140平方米的新楼房,等二期开工后,村里再拆旧房并给补偿,拿到补偿款,就等于自己一分钱也不用花便用旧宅换了新居。”太平庄村村民赵丽珍将成为这村新民居建设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和赵丽珍一样经济承受力较好的,太平庄村已有160多户农民在新村买了房子,价格远远低于商品房价格,而且可以享受村里给的每平方米100元的优惠。村党支部书记赵志英告诉记者,太平庄村民的房屋已经全部通过丈量和估价,一期工程实行先建后拆业主垫资模式建设,等一期入住资金回笼后,二期工程采取村民用旧宅换新居的方式,村民基本不用花钱,就能换到一套80至140平方米的单元房。
“人住上了单元房,家里的粮食怎么办,铁锨、锄头、三轮车等农机具放哪儿?”面对记者的提问,赵志英说:“这些问题,规划中我们早就考虑到了。”他边指着新居旁边一片空白地边说:“那里就是为搬进楼房后的村民建的储藏室,每户30平方米的储藏空间,农民可以将农机具、粮食储存进去,而且还规划有专门的大型晾晒场供村民晒粮食,这样就彻底做到了生产与生活分区管理。”
“农村新民居建设应着眼于把农村建成新农村,而不是新城市,要适应和满足农村、农民、农业的需要,新民居既要建起来、建得好,又要让村民买得起、住得好,这才是新民居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定州市委宣传部长、农工委书记陈庆亮表示,为切实解决新民居“怎么建
产业发展是支撑 发展产业是根本
“增强产业支撑是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金钥匙’。”陈庆亮接受采访时说,“强有力的产业支撑是新民居建设的物力保障,没有产业支撑,新民居建设就没有发展后劲。因此, 要把新民居建设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依托产业搞建设。”
定州市在新民居建设规划上,根据地貌类型和群众意愿,规划了产业集约型、城郊建设型、设施农业型、生态旅游型等新民居建设类型,每村确定1-2项主导产业,结合村民自建、村企联建等创建模式,形成中心镇带中心村,基础设施相互延伸,产业聚集合理布局的新民居建设格局。
产业发展是支撑,发展产业是根本。在定州采访,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需进一步明确、细化有关政策,加速土地流转,加快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着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为新民居建设增强活力。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定州在推进新民居建设中不搞一刀切,而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搞一村一策,一村一品,力避千村一面。”陈庆亮说。
据介绍,定州市去年建设的5个省级示范村,总投资17.28亿元,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000亩。今年启动的16个省级示范村,预计总投资50.9亿元,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6276亩。全市预计年底封顶16个村,封顶率76.2%,年底入住8个村,入住率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