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12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农业“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块块标准化粮田、一处处高端农业设施、一个个特色农业基地展现在眼前。这是我市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 开篇话:前不久,农业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我市名列榜单,成为保定市目前获此殊荣的唯一县(市)。我市农业基础好、潜力大,特色明显,发展现代农业优势明显、条件优越,产业化进程态势强劲。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推进力度,使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发展壮大,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当之无愧。这一荣誉,既是对我市农业发展成果最有力的佐证,也是定州提速发展现代农业新的机遇。
我们要把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富民强市的最佳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不遗余力做好各项工作。本报记者分赴全市具有农业特色的区域和乡镇,深入挖掘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和亮点,搞好典型报道,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今天,刊发第一篇《现代农业新的里程碑》。整,发展高效农业,强力推进科技农业、市场农业、标准农业、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扶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奏响现代农业发展新乐章的真实写照。
不久前,农业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名单,我市赫然名列榜单,在保定市成为唯一一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喜讯传来,这方富饶美丽的土地上更加呈现出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
粮丰而民足。站在长远发展、科学发展的高度,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水利、大农机、大科技、大市场”彰显出定州农业生产的无穷潜力,一幅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农业壮丽图景已经清晰地铺陈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我市是河北省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总人口121.5万,农业人口93.5万,农业生产具有悠久历史,是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中的重点发展市、河北省粮食生产主产区。“北方粮仓”、“富蔗之地”就是这方土地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先后荣获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先进市、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示范市、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市、全国土地深松示范县、河北省农产品加工基地示范县、河北省蔬菜之乡等称号……
民之生,粮为基。近年来,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并作为富民强市的重大战略选择,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定,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跳出农业抓农业,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农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到2011年底,粮食总产达到75.92万吨,单产503公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77.8万亩,单产447公斤,总产34.8万吨,同比增长10.1%;玉米播种面积67.4万亩,单产575公斤,总产38.8万吨,同比增长4.8%。农业总产值达到85.8亿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24元。全市设施农业达到40万亩。粮油、蔬菜、畜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苗木、林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没有大量的投入,就没有沉甸的收获。这两年,我市财政对农业总投入达到5亿元,用于标准化农田、农业水利工程、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农业固定资产投入;引进实施各类农业项目32个,争取支持资金25亿元,为提升全市农业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形成了南以李亲顾、邢邑、高蓬、息冢、子位、西城等和北以砖路镇、庞村镇、清风店、留早镇等区域为中心的粮食种植区,以南城区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以大辛庄镇、东旺镇、大鹿庄乡、杨家庄乡为中心的苗木生产基地和以赵村镇为中心的林果生产基地,以大鹿庄乡为中心的蔬菜繁种、辣椒种植等经济作物种植生产基地,形成了立体型、综合性、多样性、园区型、高端实验示范性的现代农业种植区,黄土地上真正实现了质的飞跃。
为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我市大力实施水、电、林、田一体化工程,实现灌溉节水化、农田林网化、路面畅通化。“十一五”期间,投资6亿多元,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公路建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推广节水工程,累计投资8000多万元,铺设地下防渗管道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7.2万亩;农田防护林体系完善,林网控制面积达到107万亩;电力供应充足,基本上乡乡都有变电站,实现了环网供电。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56万亩,修建标准化田间道路230公里,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农灌、涝能排、地力高的标准化农田格局。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8%,位居全省前列。先后引进实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农村示范建设、标准粮田建设、农田管网建设等项目,技术覆盖行政村507个,服务农户达24万户。
政策稳,人心齐。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的信心,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将各项政策一竿子插到底,落实到各家各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框架,给广大农民从事多种经营,搞好粮食生产吃上了“定心丸”
农业生产事关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众多人口吃饭问题,我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3/4,是一个典型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历史上每个时期,我市时刻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不断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抓紧粮食生产不放松,走出了一条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把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的首要举措,通过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育种科研部门和种子企业的奖励,认真落实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把各项补贴真正发放到种粮农民手中,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增,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我市把国家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到实处,确保让每个种地的农户都享受到国家惠农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弱苗直补、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连续6年实施小麦良种补贴、连续三年实施了玉米良种补贴项目,良种补贴资金累计达到4600万元,补贴优种1160多万公斤,使我市粮食用种全部更新轮换了一遍,粮食优种率达到了98%以上,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认真落实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改善农机装备,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10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3万台,农机拥有量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抓龙头、建基地、优品种、强服务,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伊利乳品公司落户我市的契机,制定实施《定州市扶持奶牛养殖业发展暂行办法》,成立了奶牛产业协会,全力加强指导、扶持,2011年底全市存栏奶牛4.36万头,鲜奶产量20.3万吨,规模奶牛场(小区)达到39个。
依托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提升生猪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我市连续五年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经过20多年的健康发展和强化管理,基本建成了良种繁育、质量检测、技术服务、生产稳定等监督管理生产保障体系。到2011年,畜牧业实现产值37.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7%。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推动增长方式从依靠物质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从依靠手工劳作到机械化进程的加速转变,科技繁种、无公害种植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推动了农业产量和效益质的跨越。科技力量为强力推动粮食生产、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业的腾飞插上了双翼,引发了农业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业科技起到了决定作用。到2011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这其中的重要贡献就是依靠科技,科技成为实现全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以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改变全市农业的整体面貌。
在2008年,我市就制定完善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方向,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兴农、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建立以现代信息和技术服务为特色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及服务企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率先建成代表平原农业区域发展方向的持续高效农业示范样板。
重点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明显提高了对农产品的监管力度,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农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投资284万元建成定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是河北省县级首个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8年投资300万元进行了改扩建,增加了检测土壤、大气、农田灌溉水、农产品有害物质等项,使定州农产品生产成为北方无公害生产的典范。投资400多万元建成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投资50多万元建成定州市畜产品检测中心,重点对三聚氰胺、瘦肉精等违禁添加物进行检测,对全市所有奶站和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进行定期抽样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
注重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成立了区域综合服务站,进行农业、畜牧、水利、林业、农机等技术推广。在粮食生产上主要推广小麦良种繁育,玉米高品质种子引进,大力推广种子技术,2010年结合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行了粮食良种补贴全覆盖,粮食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在蔬菜生产中,重点推广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无公害蔬菜标准化栽培、蔬菜反季节栽培、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全市蔬菜良种覆盖率99%。畜牧养殖上,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畜牧养殖节本增效。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为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充分利用农业信息中心的网络优势,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实现农技推广进村到户。截至2010年,建成240个标准化进村服务站,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96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90%。
建立健全农民技能培训体系,以市农广校为中心,以各乡村成人学校、农民夜校为依托,对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等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制定专项培训计划,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等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适用人才培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市农民科技培训覆盖已达到95%以上。
依靠龙头带动,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松散型利益联结向紧密型利益互盈转变,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从而促进了区域性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市场化进程,使全市步入了现代农业发展新阶段
先后引进建成投资5亿元的定州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亿元的黄家葡萄酒庄、投资1亿元的新宗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的三锅花生油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大幅提高。截目前,全市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5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保定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模连片,形成多个相得宜彰的具有优良生态环境的基地;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进行优质蔬菜和畜禽养殖的标准化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2010年底,与北京首都农业集团签订了协议,共同建设定州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该项目占地2.5万亩,总投资15亿元,建设期三年,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年产值达到8亿元。息冢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由中国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建成后年销售收入2.65亿元。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扶持、分类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依托优势主导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以蔬菜、奶牛、苗木等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以生产、运销大户为主体,连接广大农户,实行技术、信息、资金、销售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发展。
目前,全市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74家,位列保定市第一,注册资金8.3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遍布全市25个乡镇(办),直接带动5万多农户走向致富路。
如今,放眼古城大地,遍野林果竞绿,绿色蔬菜飘香。定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全市人民带来福祉和绿色的希冀,将为定州农业大发展、快发展倍添无限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