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田野一片碧绿,记者在杨家庄乡辛兴村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看到,菜农们正在大棚里忙着翻整土地,对棚架和立柱加固、加高。随行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石双柱介绍,就在这片大棚里,正悄悄地进行一场革命───棚室增高增收技术。
辛兴村因西红柿而有名,老百姓也因西红柿而富裕。经过10年的发展,该村成立了西红柿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登录”牌商标,温室大棚发展到320个,种植面积1000亩,年产值1000多万元,成为全市乃至保定闻名的西红柿生产专业村。
地还是这些地,人还是这些人,菜农掌握了常规种植管理技术,种植面积也小有规模,能否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下,实现产量、效益再提升?今年开春,村里再次组织蔬菜种植户到山东寿光学习先进的温室蔬菜大棚种植管理技术。他们在“取经”时了解到,寿光的温室蔬菜大棚普遍已经发展到第五代,甚至有的发展到第六代,而辛兴村现在的温室大棚是第四代。而第五代温室大棚比第四代温室大棚先进之一是空间增高1米,可以增加棚室温度,提高坐果率,实现农民增收。
根据学来的先进经验,辛兴村按照“先行示范,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温室大棚增高技术。
记者走进一个正在改造中的温室大棚。只见菜农张永伟正按照技术要求,把表层土向下挖了约1米左右,上面已洒满了农家肥,几名工人正在更换破损的竹竿,使大棚前端由80公分增高到近2米,后端由3.8米增加到5米。
“你可别小看这大棚整体增高1米,作用可大着哩!这在寿光已经被证实,俺们结合自身特点学来应用。”张永伟介绍说,实施温室大棚增高技术,可提高蔬菜采光率和生长空间,大棚内冬季温度由原来的4度左右增加到10度,能促进蔬菜生长,尤其是在3月份能提早上市20天,每斤西红柿可多卖1块来钱。大棚前端增高了1米,前面的700棵苗坐果期可由两岁增加到4岁,1颗苗1岁能产1斤,可多产3000来斤,1年下来1个3亩的温室大棚保守估计也增收3000多块。如果此技术全面推开,全村320个温室大棚增收超过100万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石双柱感慨地说,辛兴村依靠发展西红柿特色蔬菜产业,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与寿光的蔬菜产业相比,他们只是初级的生产者。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自己的温室育苗基地,在提高种植规模、品种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农超、农场对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他们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加大技术、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真正把辛兴村的蔬菜产业做大做强。
短评: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辛兴村的老百姓并没有小富即满、小绩即安,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积极主动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蔬菜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一个产业,发展的快与慢、好与坏,除了依靠良好的发展环境,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谁就能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掌握主动。当前我市正处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全面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队伍,依靠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大发展、大跨越。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