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爆发81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后人,了解他们的感情,倾听他们的心声。“勿忘国耻”才能铭记历史,“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一个家庭,两张烈士证
河北定州西建阳村,72岁的张满囤是《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的嫡孙。在张满囤家里,保存着两张革命烈士证明:1946年3月,44岁的张寒晖积劳成疾,病逝于延安;同年11月,张满囤的父亲张灵格在定州城北铁道破交时壮烈牺牲。
张满囤小心翼翼地给记者展示这两张由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颤抖着双手说:“原来没有这两份证明的时候,家里人受了不少白眼,文革期间还关过我好几天,那时候,他们说张寒晖没有后人……”
张满囤的老伴解文岩说:“老奶奶(张寒晖的夫人邵金平)1997年去世,享年97岁。我们一起生活30多年,老人家最恨日本侵略者,如果不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我爷爷也不会那么早去世。”
张寒晖1902年生于定州西建阳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求学,1929年毕业于北平人民艺术剧院专科学校。
1931年9月18日,是中华民族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日军蓄意入侵中国东北,数月后,我国东北地区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将东北变成了它的殖民地,并实施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奴役,3000多万东北父老乡亲成了亡国奴,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国家山河破碎,百姓民不聊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1936年夏,张寒晖受党派遣,到西安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应聘担任陕西省立西安二中教师。
一曲悲歌,唤起国人斗志
在西安任教期间,张寒晖接触到大量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奴役压迫、流亡他乡的东北百姓、学生以及撤到西安的军人,并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苦痛和思乡之情。为了表达对东北同胞境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中华民族国土沦丧的悲愤心情,1936年冬,他挥笔写下抗日救亡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首抗日救亡歌曲表达了中华儿女誓死与日寇抗争到底的决心、勇气和力量。
“《松花江上》是作者用心血凝成、倾注了最强烈情感的一首感天地、泣鬼神的时代之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周承华说,“这首歌不仅是为东北人而唱,也是为全中国人而唱,因为1937年全面抗战的时候,‘流亡’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任何人都难以避免的生命经历。”
这首歌曲一问世,就迅速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唤起了当时东北军及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令无数爱国志士投身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今年5月初,河北省委宣传部、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省文联在定州联合主办“张寒晖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中国关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策说,《松花江上》是对侵略者的控诉,是对赶走侵略者的渴望和期盼,歌曲感染了当年的国民,也感染着今天的国民,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北京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社长王少民说,张寒晖的家乡在定州,并不在东北,但他把危在旦夕的家乡与国土沦丧的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热爱生他养他的故土,更热爱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祖国,用一腔热血谱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我爷爷没有去过东北,没有见过松花江,他是把我们这里妇女哭去世丈夫时的哭声,变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解文岩说,“家中老老少少都会唱这首歌,但奶奶每次听到这首歌,就会泪流满面、痛心不已。”
“我从小跟着奶奶生活,当年一听说日本人或者特务来了,奶奶就拉着我到处躲藏……”对往事的回忆,使张满囤说一会儿就哽咽。
从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到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历经10多年血与火的磨难,经受过山河破碎之苦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懂得,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又到“九一八”。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中国。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热爱和平,绝不允许任何侵犯国家领土主权的非法行径。(记者曹国厂)
新华社石家庄9月17日电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