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及以上“非遗”项目达到1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4人
作者:杨梦来贾旭鸿
本报讯(记者杨梦来贾旭鸿)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目前我市共有15项保定市级以上(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24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成效显著。
“我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不仅存有大量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传统戏曲、曲艺、传统民俗活动等,种类繁多,光彩夺目。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们心智与情感的结晶,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精神源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文广新局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研究,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全面落实“非遗”项目保护机制和代表性传承人奖励机制。目前,定州秧歌戏、子位吹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张蒙道教音乐、中山松醪酒酿造技艺、金牛眼药制作技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州架鼓、张长明雕塑技法、邢邑花会、鳌山灯、北门街高跷、柴造林唢呐制作、北齐庙会、西丁村娃娃调、西四旺龙灯戏、新宗熏肉加工工艺入选保定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人入选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具体工作中,我市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工作,并成立了由市文广新局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文化馆专业技术骨干为成员的非遗普查保护小组,在市文化馆设立非遗保护中心,配备了电脑、摄像机及相关办公设备,筹建了档案室、完善了数据库,并明确专人负责。
同时,我市多次召开文化系统非遗普查工作会议,用“以会带训”的方式,培训有关人员,按照“全面性、真实性、代表性”原则,在全市开展了不漏乡镇、不漏项目、不漏线索、不漏艺人的普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和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极大地推动了“非遗”保护工作扎实深入开展。完成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基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工作;完成保定市第三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工作;组织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填写《河北省非遗项目价值点、价值量及保护要点研究调查表》,为非遗理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完成国家、省、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的认定复核工作;完成保定市第四批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深入开展非遗普查工作,定州缂丝、市庄佛光寺佛教音乐等项目入选定州市第三批非遗项目保护名录。
为了传承保护定州秧歌戏和子位吹歌这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我市制订实施了《关于保护和传承定州秧歌戏和子位吹歌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培养定州秧歌戏和子位吹歌学员的实施办法》,建立了“中国吹歌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国秧歌文化研究中心”。秧歌小戏《扒糕情》获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新编秧歌戏《秧歌情》获第九届燕赵群星奖,秧歌小戏《双插门》获第十届燕赵群星奖。定州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占元编写的《定州秧歌史料》印刷出版。为了培养吹歌新人,成立了子位吹歌艺术学校,招收了子位籍学员200余名。子位吹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如海任艺术顾问,全国吹歌大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占民为业务校长,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10余名优秀吹歌艺人为指导教师,致力于吹歌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如今,部分优秀学员已熟练掌握子位吹歌传统曲目的演奏技巧及艺术特色。2012年,子位吹歌艺校师生应邀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2春节大联欢”晚会。
2011年9月,子位艺校师生参加了河北省文化厅、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河北永年县举办的中国首届吹歌节并获得最佳表演奖和最佳传承奖。
我市还积极组织参加历届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成果征文活动,张占元编著的《定州秧歌史料》一书获一等奖,文化馆赵丽撰写的《浅析定州秧歌戏》,张占元、赵丽、赵立贤撰写的《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定州秧歌》,温亚丽撰写的《鳌山灯调查报告》分别获三等奖,文化馆退休干部郭福彬编著的《定州秧歌的传说》,郭福彬、赵欣撰写的《简论定州秧歌的演变和发展特色》获优秀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