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定州之路”解析(上)
编者按:“省直管”一年后,人们把目光纷纷聚焦定州这座千年古城。一方面是2014年7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名列全省第一,另一方面就是获批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市和国家农村土地征收改革试点市,使定州第一次挤进国家战略盘子。省直管,定州勇做全省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定州争做“探路人”。本报从即日起推出新型城镇化的“定州之路”解析系列报道,敬请关注。□本报记者杨梦来
新型城镇化,定州在探索。
推进新型城镇化,绕不开一个重大命题:产业与城市,两者如何统筹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一三一”发展战略,实施“三城同建”,挖掘整合人文、历史、遗迹、社会资本等资源和要素,让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的“定州之路”。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唯一出路。
省直管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百万人民,抢抓机遇,励精图治,大干快上,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改革红利初步显现。2014年全市财政收入27.8431亿元,但71.9%用于民生支出,而且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用于新型城镇化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谋划实施超亿元省市重点项目50个,年度完成投资53.5亿元,但这大都是新开工建设的项目,纳税需要1―2年以上的时间,暂时不能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在新常态下,如何做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是摆在定州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必须解放思想,敢闯敢试,闯出一条路子来。关键一点就是解决好钱和事的问题,不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是办多少事筹多少钱。”这是我市决策者们的一致共识。
“要把社会金融投入摆到重要位置,推动形成财政资金引导、政策性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模式,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按照这一方法,市四大班子领导与相关职能部门一道,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积极跑部进厅,最大限度地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这种方法固然有效,但不能靠长期“输血”,必须壮大自身,让社会资本涌动,增强“造血”功能。
为此,我市走市场化的路子,通过内引外联,与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采取PPP等融资模式,全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同时组建融资协会,引进4家金融机构,新建4家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
“去年冬天真的很暖和。”时下,市民提起城区集中供暖效果仍啧啧称赞。这源于我市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由河北建投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定州热力公司投资6亿元实施的集中供热工程,让城区1.3万户居民享受到了集中供热,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工程全部完工后,城区集中供热面积可达1388万平方米。届时,供热范围内现有的131台燃煤小锅炉、400根烟囱将全部拆除,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我市实施市场融资2.4亿元改善了城市节能照明、城建投资公司筹集资金8.5亿元完成征地1523.12亩、第一批棚户区改造项目已经国开行审批通过获得13亿元授信贷款额度……去年我市争取专项资金46亿元,通过市场融资近百亿元,破解了建设资金瓶颈。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