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雷锋的为人和事迹,苏道伦老人直竖大拇指。记者白永民摄□本报记者张玉凤贾旭鸿摄影白永民
微风过处,杨柳吐针,又是一年新春。
每年3月5日,是“向雷锋同志学习”纪念日。3月4日,记者在中山绿洲小区采访了一位曾与雷锋有过亲密接触的老人。
老人名叫苏道伦,今年78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讲述了半个世纪前与雷锋亲密接触时鲜为人知的往事……那时候,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
苏道伦是山东省莱芜市人,1961年8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应征入伍。
“1961年,我刚入部队那会儿,雷锋早已是全国有名的模范了,那时候,他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部队都在学习雷锋精神。1962年初,我因工作需要到抚顺执行任务,与雷锋所在的部队(在辽宁省抚顺市)有了接触,正巧,我们团请来雷锋做报告。”苏道伦老人激动地说,“当时我就想,天天学雷锋,现在终于可以见到雷锋本人了,心里的兴奋劲儿真是无法形容!”
“个子不高、体形较瘦、精神抖擞”,这是苏道伦初见雷锋时的第一印象。“雷锋看上去非常平凡,他的报告大约1个多小时,讲的都是些平凡的小事。”苏道伦笑着说,“人这辈子,做一件好事容易,可做一辈子好事却不容易。雷锋心里时刻想着他人,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的精神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听完报告后,我决心要做雷锋那样的人,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那一天,我和雷锋在一起
“执行任务那段时间,我在接换台负责接电话,白天常去收发文件。而雷锋那时在沈后汽车团,常开着汽车拉沙子,我们上下山走的是同一条路。”苏道伦回忆说,“我骑着自行车,他开着汽车,虽是经常能遇见,但却从没说过话。”而对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雷锋接触时的场景,苏道伦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很普通的一天,苏道伦像往常一样,拿了文件正骑着自行车往回赶。由于上山的路很陡,他只好下车推着走。这时,他听到身后有汽车的声音,刚刚回头,就见一辆汽车停在了身边。正当他好奇怎么回事时,就看见雷锋开门从车上走下来。
“你的钥匙丢了。”说着话,雷锋将一大串钥匙递给苏道伦,还没等苏道伦开口,雷锋又匆忙登上车走了。“其实,我当时想说,这不是我的钥匙。”想起那天的情景,苏道伦记忆犹新,“我想,他可能是在来的路上捡的,看到一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就以为钥匙是我丢的,我一定要把这份爱心接力下去。”
后来,苏道伦拿着钥匙给铁岭县李千户镇邮电局打电话,委托他们寻找失主,最终发现钥匙是当地一家粮库丢的。“当把钥匙交给失主时,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雷锋交给我的事终于办成了,我也做了一件好事……”苏道伦说。
“之后不久,我就听到了雷锋牺牲的消息,那是沈后汽车团打电话来通知的,电话还是我接听的。”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苏道伦面色凝重,“电话里说,雷锋同志牺牲了!我一听,脑袋嗡的一声,这么好的同志怎么说没就没了呢……恍惚中听到,他在指挥车辆时,一辆车撞倒了电线杆,不幸砸在他的头上……”
这些年,雷锋和我在一起
1966年3月,苏道伦转业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随后几经辗转,最终在定州安家落户。
“虽然与雷锋并不熟悉,但他对战友、对工作的高度热情,对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苏道伦老人说,雷锋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多年来,他一直以雷锋为榜样,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久前,苏道伦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一个公文包,拿回家一看,里面是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材料。“我想,这可能是小偷拿了钱后,把包丢弃在路边。钱丢了是小事,如果这些资料丢了,那孩子得多着急啊。”于是,苏道伦根据资料找到了该大学生所在学校,并通过学校把资料寄给他。
像这样的善举,苏道伦不知做了多少次。“许多善行善举都是小事,人人都能做到,就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做,能否坚持去做。”苏道伦老人说,“平凡事儿、平常事儿,只要永葆热情地做下去,就是不平凡、不平常的人生。50多年来,因为雷锋精神一直和我在一起,我感觉每天都快乐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