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玉凤摄影白永民
六月的中山公园,碧波荡漾,繁花似锦;夜幕下的崇文街,灯光璀璨,夜色阑珊;夕阳下的宝塔广场,蓝天白云,游人如织。一条条笔直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绿树掩映。红与绿在这里交相辉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这里相得益彰,百姓富与生态美在这里有机融合,这幅“美丽定州”的画卷扑面而来,清新怡人。
有人说:“世间最美的画面,莫过于自然。”今日定州,经过近几年的坚韧守护、坚持建设和不懈努力,一幅又一幅美丽画面让人目不暇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翻开近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单,一串串数字闪亮入目―――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市。
2015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4年下降20.6%,优良天数同比增加41天,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38天。今年1―4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31.7%,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6天,重污染天气同比减少12天……
回望过去几年,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在省环保系统实现了“五个率先”。
理顺工作机制,率先构建齐抓共管环保工作新格局。2012年我市率先在全省推动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改革,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工作格局。
创新管理模式,率先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无缝隙、全覆盖。2013年率先在全省推行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责任网格间联动,实现对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的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管理,确保区域环境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建设智慧环保,率先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化、智能化。2014年自主研发并建设集污染源基本情况、网格监管、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环境应急、执法监管、信访处理、信息公开公示、执法考核九位一体的智慧环保网格化执法监管系统。市区建有监控中心、乡镇有监控平台、村街(社区)有移动监控点,全市重点企业、重点区域有在线监测、视频监控,使网格化监管责任一目了然,环境问题处置实现“坐标式”定位,及时快捷,执法情况量化有据。
实施改造升级,率先推进传统产业“腾笼换鸟”、绿色发展。2012年以来,在全省率先实施并持续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通过典型示范、统一规范、政策引导、治理倒逼等措施,着力推进钢网、铸造、建材、塑料四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塑料行业全部入园规范生产,53家钢网企业实施煤改气、28家防水卷材实施全行业高标准清洁生产改造、91家铸造企业实施煤改电和全封闭式生产。目前,四大产业升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大幅削减。
创新管理理念,率先推进区域重点污染源全封闭式减排。率先提出“重点污染源全封闭管理理念”,依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通过科技支撑,运用综合手段,对区域重点污染源实施“封闭式”运行管理,从根本上实现污染物“近零排放”的控制目标。投资4000万元的旭阳焦化煤气异常排放治理改造完成,异常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投资4.8亿元的定州电厂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工程,1、3、4号机组完成改造,2号机组年底前完成。在2015年全国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交流会上,我市获“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奖。
……
2016年,从“实属不易”的往昔走来,“和谐美丽”定州建设继续顺势而为、乘势而进、迎难而上―――
我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主线,统筹污染治理、总量减排、环境风险管控和环境质量改善,坚决打赢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坚定不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严格落实国家大气十条、省大气50条和我市大气污染防治方案及十条措施,精准实施“减煤、压能、治企、降尘、控车、增绿”等治理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落实国家“水十条”和“省五十条”以及《定州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快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对保护区现有污染源实施搬迁,确保饮水安全。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防止污水溢流直排,杜绝出境断面超标现象。加大河道及城市黑臭水的整治力度,尤其是加强沙河灌渠和孟良河综合整治,确保两个省级考核出水断面稳定达标,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整治市区排污渠道,逐步消除市区黑臭水体。
全面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生物天然气项目建设,实现畜禽养殖粪污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村清洁能源替代。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现环境秀美宜居、百姓富裕安康、城乡统筹发展、水清树绿村美……
鱼翔浅底,源水流长!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百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定州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百姓生活会更幸福!蓝天白云下的清风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