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
―――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据史料记载,孔子35岁至42岁时周游在中山国,也就是说,他的韶华时光是在咱定州度过的。定州的文化质地涵养了他的思想,定州的风调雨顺抚慰了他的心灵,而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品质也影响和滋养了定州。叮咛店镇子远村,据说是因孔子常在此地讲学而得名。孔子的思想需要传播,他的智库也需要有市场点阅、磨砺和升华,于是他经常在这个很适合于他发挥的村落讲学,如雨露、似春风,十里八乡的人听着听着就入迷了,由此天天有人来解渴、来饱耳福。忽然有一天,孔子不来了,孔子不来了可挡不住想听他讲学的人来呀!为广告诸听客,该村主事便在村口挂起招牌,上写:“孔子已远矣!”子远村由此而得名。
从物质存在的高度看,孔子确实离开了中山国,到更大的更适合他发展的诸侯国去了,从距离上讲可能是离中山国越走越远了,但是从精神升华的角度讲,离开定州的孔子真的“已远矣”了吗?非也!以后的日子乃至到今天,孔子的思想、文脉、义理或者统称为学说乃至灵魂非但没有离定州而远,反而越来越近。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不称霸,汉朝时期的藏拙避锋,隋唐时期的风清气正,宋朝时期的和风顺畅,以及明清时期的崇文重教,特别是民国时期,定州又来了一个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出了一个革命教育家王森然,可称孔子的传承人或化身。
尤其是当今,这块宽大、平坦、雄厚、凝重的土地,这块土地上勤劳、平实、扎实、执着的人民,特别是在发展中不躁、在追求中不虚、在挫折中不懈的今日定州精神,不正是紧紧地结合在孔子的思想深处上吗?所以,远与近不是绝对的,而是可以转换的。有些事物或人虽近在眼前,却形若无物、形同路人。有的事物或人虽离你很远,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你的眼
前、心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和行动。
孔子离定州很远又很近。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