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互联网+”颠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时间:2016-11-07 14:45:09  来源:  作者:

【核心提示 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信息搜索与经营管理的成本,还悄然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全覆盖工作中,大鹿庄乡多方运作,“多地开花”,把互联网巧妙运用于农业、养殖业生产和销售中,为农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本报记者程文昭聂资滨
    近年,“互联网+”技术的浪潮袭来,我市在“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旅游”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索,取得了突出成绩。那么,“互联网+”对于农业的影响又将如何呢?就请跟随记者的脚步,到大鹿庄乡去看看当传统农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后,擦出了怎样的火花?“足不出户,就能联系客户”
    10月21日,我市气温骤降,天空还飘着蒙蒙细雨,路上行人稀少。但在小流村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只见十几辆满载着榆叶梅的拖拉机正排队准备装车,而在队伍最前方,四五名工人正将一捆捆榆叶梅从拖拉机上转运到大卡车上。
    “从每年一开春到冬天上冻前,我们的苗木花卉生产、销售几乎不间断。你看,今天下着雨,还有这么多车来拉货。”小流村党支部书记史树才介绍说,小流村有20多年种植苗木的历史,全村3600多亩土地全都种上了苗木花卉,不仅种植面积大,而且种类多、品种全、质量好。
    花卉苗木产业,一头连接着种植户,一头连接着购苗客户。为了让苗木销售渠道更加畅通、便捷,广大种植户进行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
“我们村的销售渠道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最初一家一户赶集上店,到后来‘职业经纪人’出去找工程、跑工地,再到如今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轻松完成了销售业务。”60多岁的张东来是村里最早种植苗木花卉的村民之一,说起苗木产业的发展,颇为自豪。
“前几天,我在一个群里看到,廊坊有家绿化公司的苗木采购部经理表示,需要3万多棵女贞。我立刻与他取得联系,并通过网络传送苗木的图片资料,很快就谈好价格,发货,没见面就把生意做成了。”张东来说,他现在有三分之一的客户是通过互联网找到的,余下的则是从前的老客户。
“可不!以前咱们卖苗子都是自己出门找客户。现在,坐在家里上上网,看看手机,苗木销售问题就解决了。”种植大户王盼山边说边拿出手机,“你看,我还加了好几个苗木供销QQ群,里面有很多供求信息。我们有啥苗子,也会定时发到网上,中意的客户就会主动联系我。”
    在小流村,像张东来、王盼山这样的种植大户还有很多。如今,花卉苗木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后,买方与卖方信息实现了直接对接,减少了中间环节,使购销渠道变得畅通无阻。
    “有问题不用急,网上解难题”互联
    深秋时节,瓜果飘香。走在鲍市邑村的地边上,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树枝。一个个标有“?帧薄?“寿”、“花好月圆”等吉祥语的苹果色泽鲜亮,令人垂涎欲滴。“我们村的富士苹果远近闻名,又红又大,又脆又甜,谁吃了谁说好。”村党支部书记鲍文晓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村里就开始种植红富士苹果了。
    目前,全村苹果种植户有100多户,种植面积500多亩。“我们村的耕地属半沙土地,非常适合种苹果。每年一到收获季节,就有批发商慕名来村里收购,根本不愁销路。”鲍文晓说,“我们的苹果之所以好吃又好卖,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改进种植方式,不断地提升果品质量。”
    以前,鲍市邑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苹果,可由于信息不畅,苹果的质量提不上去,价格长期低迷,这让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深受打击,许多果农忍痛把果树铲掉,种上了大田作物。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不畅的问题得到解决。“原来,种植过程中遇到啥难题,只能按‘土办法’解决,或者等农技人员下乡。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脑,有啥问题只要在网上一搜索,就能找到答案。还可以与专家视频,面对面地咨询,真是特别方便。”村民鲍会军说。
    鲍会军种苹果有七八年了,今年他种了3亩地。他说:“前几天,我看到山东80级别一级果收购价格比咱们这高许多。我现在正通过网络跟人学呢,争取明年咱们的大苹果也能卖上个好价钱。”
    正是靠着不断更新的种植技术和越来越广阔的交流渠道,鲍市邑村的苹果越种越好,销路也越来越宽。“今年的苹果又大又红,批发商来我地里一看,就立即下了订单,等天一放晴就能采摘了。”看着自家的苹果,鲍会军骄傲地说。“让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来到大鹿庄村王彦池家,院子里养的几十只柴鸡正欢闹着。王彦池在屋里将一个个柴鸡蛋仔细地包装好,准备装箱寄出。
    “我闺女开了家网店,主要卖家里的柴鸡蛋和我们当地的农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的。”王彦池说。
    王彦池一家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全家主要以种地为生,女儿女婿在外地打工。一次,女儿鹿玲玲看到母亲背着柴鸡蛋到集市上卖,很辛苦,便萌生了开家网店的念头。2013年,一家名叫“鹿家菜园”的店铺正式运营。
    打开这家网店可以看到,店内主要经营柴鸡蛋、黄豆、花生等农产品。柴鸡蛋1.98元一个,黄豆8.5元一斤……
    “我家地里种啥,网店上就卖啥。除了柴鸡蛋一年四季都有,其他商品卖完后,就只能等明年了。”王彦池边打包装边说,“买家的反响很不错,还有好多回头客。如果不是闺女,俺老俩口咋能想到,这家里产的东西,能在网上卖得这么‘火’。”
    “刚开始买家少,自家的鸡蛋基本能供应上。现在,买家越来越多,每天能销售2000个,我们就在村里收柴鸡蛋。”王彦池说,为了让买家吃上新鲜、放心的柴鸡蛋,他们亲自到乡亲们家里收柴鸡蛋,并全程拍照传给买家。
    说话间,王彦池已打好包装,开始填写快递单。“你看看,买我家柴鸡蛋的客户各省都有,快遍布全国了。”王彦池拿着一叠快递单,笑着指给我们看。
    一根细细的网线,一端牵着美味农产品的“便捷通道”,一端牵着一路快跑的“农民增收”。当相对闭塞的农产品“嫁接”到无限开放的互联网时,便迸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互联网+”,不仅让农民用全新的方式体验新型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的含义,还成为消解“二元鸿沟”的利器,推动了农业市场化进程。“互联网导产业+”做大做强主
    近年来,大鹿庄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传统产业”模式,电商发展速度,全乡电商已达120家,助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今年,我们按照全市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全覆盖的要求,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组织,全面加快硬件设施建设,开展农业种植知识和互联网销售培训,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大鹿庄乡乡长冯金亮说,该乡通过多方协调,还获取70万元项目资金,为农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目前,该乡帅村辣椒集散中心、鲍市邑村苹果传统产业中心和东丈、北祝、小流苗木花卉中心等,正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不断发展壮大。接下来,大鹿庄乡还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一村一品项目建设,全面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网上交易水平,让“互联网+”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王彦池正在填写快递单。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