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子超、李佳阳
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
“硬均衡”,让更多孩子都上“好学校”
要想“端平一碗水”办教育,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是关键。去年,市教育局坚持教育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完成教育投资8423万元,对56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升级,完成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等项目改造。
“以前,学校操场地势比较低洼,每逢雨季就会变成水坑,学生根本没法在操场活动。现在,操场平坦了,路面硬化了,乒乓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都建起来了,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大吴村小学校长刘学良对学校的变化感受最深。
在大辛庄初级中学,学校的变化同样让师生欢欣鼓舞。在这里,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和专业音乐器材。每逢周末,学生们忙着排练、表演节目,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变化,源于我市对教育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事项优先决策、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资金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的原则,坚持项目建设下移、教育装备下移,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均衡、接受培训不均衡、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据统计,2016年,我市农村中小学校新增微机265台、实验室设备15套、教学仪器29073件、音体美器材8160件;建成省一级标准图书馆25个;对部分中小学宽带网络实施光纤升级改造,光纤上网学校达216所,112所中小学使用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源,使农村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软均衡”,让更多孩子拥有“好老师”
师资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2015年以来,我市累计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630名,使教师队伍得到不断充实。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老师要有这“一桶水”,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市教育局通过实施“国培”、“省培”等培训工作,搭建教师培训平台,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共有8054名中小学(园)教师参加了2016年教师全员培训,广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战线的‘新兵’,通过参加培训、聆听讲座,使我在教育教学上进步很快。”子位镇丁村初级中学教师邢晓伟说,“国家对乡村教师大力支持,对我们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把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在加强教师培训的同时,我市还通过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建立校级教研联合会等形式,充分发挥教研先导作用,大力开展教育实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去年下半年,通过考核选拔,从全市各中小学各学科中确定了114名优秀教师组成了学科中心教研组。”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韩奇说,“学科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我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各学科教研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均衡了校际之间、镇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师队伍素质,让更多的孩子拥有了‘好老师’。”
“爱均衡”,让更多孩子享受教育公平
“我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品格好,潜力无穷。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更重要的是用‘真心’去对待他们。”大辛庄初级中学教师刘贺芳说,“只有真心热爱学生,他们才会以同样的爱回报你。师生之间有了这份情感,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爱就是最重要的公平。”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市坚持在义务教育上动真情,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减负“控流”等措施,严格执行学龄人口入(复)学通知制、进村入户动员制等制度,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去年,我市小学巩固率达99.7%,毕业生升初中比例达100%;初中入学三年巩固率达98%以上。全市现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除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外,其他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均在各乡镇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
为了不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失学,我市制定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的实施办法》,城区中小学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入学、编班、学籍、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接受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平等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初中学生宿舍建筑面积,解决“留守学生”无人照管的问题;在城内民办小学进行寄宿试点,积极支持寄宿制民办学校发展,解决部分外来经商和进城务工农民照看子女的后顾之忧。
不忘初心,筑梦未来。我市332所义务教育学校,正如一艘艘航船,承载着14万多名少年儿童的理想和希望,沐浴着均衡教育的阳光,向着未来扬帆远航。
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水平逐年提升、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
“硬均衡”,让更多孩子都上“好学校”
要想“端平一碗水”办教育,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是关键。去年,市教育局坚持教育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完成教育投资8423万元,对56所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升级,完成综合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等项目改造。
“以前,学校操场地势比较低洼,每逢雨季就会变成水坑,学生根本没法在操场活动。现在,操场平坦了,路面硬化了,乒乓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运动场地都建起来了,办学条件越来越好!”大吴村小学校长刘学良对学校的变化感受最深。
在大辛庄初级中学,学校的变化同样让师生欢欣鼓舞。在这里,配备了专门的音乐教室和专业音乐器材。每逢周末,学生们忙着排练、表演节目,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变化,源于我市对教育的“顶层设计”。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事项优先决策、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资金优先保障、教师待遇优先落实”的原则,坚持项目建设下移、教育装备下移,重点解决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均衡、接受培训不均衡、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据统计,2016年,我市农村中小学校新增微机265台、实验室设备15套、教学仪器29073件、音体美器材8160件;建成省一级标准图书馆25个;对部分中小学宽带网络实施光纤升级改造,光纤上网学校达216所,112所中小学使用河北远程教育网资源,使农村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软均衡”,让更多孩子拥有“好老师”
师资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2015年以来,我市累计补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630名,使教师队伍得到不断充实。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老师要有这“一桶水”,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市教育局通过实施“国培”、“省培”等培训工作,搭建教师培训平台,大力加强在职教师的全员培训、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共有8054名中小学(园)教师参加了2016年教师全员培训,广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作为一名教师战线的‘新兵’,通过参加培训、聆听讲座,使我在教育教学上进步很快。”子位镇丁村初级中学教师邢晓伟说,“国家对乡村教师大力支持,对我们既是鼓励,更是鞭策。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把学到的先进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在加强教师培训的同时,我市还通过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建立校级教研联合会等形式,充分发挥教研先导作用,大力开展教育实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去年下半年,通过考核选拔,从全市各中小学各学科中确定了114名优秀教师组成了学科中心教研组。”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韩奇说,“学科中心教研组充分发挥我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各学科教研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均衡了校际之间、镇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师队伍素质,让更多的孩子拥有了‘好老师’。”
“爱均衡”,让更多孩子享受教育公平
“我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品格好,潜力无穷。一名合格的教师,对待学生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教育,更重要的是用‘真心’去对待他们。”大辛庄初级中学教师刘贺芳说,“只有真心热爱学生,他们才会以同样的爱回报你。师生之间有了这份情感,教育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爱就是最重要的公平。”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市坚持在义务教育上动真情,采取依法“治流”、责任“堵流”、减负“控流”等措施,严格执行学龄人口入(复)学通知制、进村入户动员制等制度,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确保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去年,我市小学巩固率达99.7%,毕业生升初中比例达100%;初中入学三年巩固率达98%以上。全市现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除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外,其他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均在各乡镇学校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
为了不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失学,我市制定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的实施办法》,城区中小学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入学、编班、学籍、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接受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平等享受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加大经费投入,扩大初中学生宿舍建筑面积,解决“留守学生”无人照管的问题;在城内民办小学进行寄宿试点,积极支持寄宿制民办学校发展,解决部分外来经商和进城务工农民照看子女的后顾之忧。
不忘初心,筑梦未来。我市332所义务教育学校,正如一艘艘航船,承载着14万多名少年儿童的理想和希望,沐浴着均衡教育的阳光,向着未来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