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砥砺奋进四十年努力奋斗谱新篇

时间:2018-10-15 09:42:55  来源:  作者:

砥砺奋进四十年努力奋斗谱新篇
———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定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推动定州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市经济大踏步前进,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小康的40年,也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速高于全国
       40年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加大招商力度,大项目先后竣工投产,我市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17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247.9倍,年均增长1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
      (二)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显著扩大
      1978年,我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亿元,到1991年达到10.5亿元,突破10亿元历时13年;从1991年的10.5亿元到1998年的50.2亿,突破50亿元用了7年时间;从1998年的50.2亿元到2006年的104.2亿元,突破百亿历时8年,从2006年的104.2亿元到2011年的214.8亿元,突破200亿元历时5年;从2011年的214.8亿元到2015年的300.2亿元,突破300亿元历时4年。2017年站上350亿的历史新台阶,达到353.6亿元。
      (三)人均水平大幅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定州市人均GDP跨越“千元、万元、两万”台阶,人均水平大幅提高。1978年,定州市人均GDP仅168元,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生产水平稳步提升,人均GDP提升幅度明显加快,到1991年超过千元,达到1012元;2000年人均GDP突破5000元,达到5413元;2007年人均GDP突破万元,达到10301元;2013年人均GDP突破两万元,达到21641元;到2017年达到29099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快速提高。
     (四)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财政水平的明显提升。1978年,定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421万元,到1986年用了8年时间翻了近一番,达到2758万元,年均增长8.6%;到1992年再翻一番用了6年,达到5639万元,年均增长12.7%;到1997年,跨越1亿元台阶,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5.3%;到2010年,超过5亿元,达到6.7亿元,年均增长14.5%;到2012年,超越10亿元,达到13.3亿元,年均增长41.6%;到2017年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8.5%。财政实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市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全市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发展加快,定州市三次产业比为51.1:26.9:22.0,一产占到全部增加值的一半还多。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第一产业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第一产业增速达到31.8%,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达到64.9%的历史最高点。从1987年开始,一产占比开始下降。随着所有制经济由单纯的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并存,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降低,到1992年,一产比重首次降到一半以下,三次产业比为48.5:31.3:20.2;到2004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一产,达到41.4%,三次产业比为37.3:41.4:21.3。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定州主动引导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实现了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经济结构呈现重大变化。到2017年,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为23.6:49.4:27,一产比重明显降低,二产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三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二)城镇化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化水平较低,2017年末,我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71%,比2003年末上升18.21个百分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2017年末,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36.3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缩小到15.34个百分点。
       三、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现代农业逐步推进
       定州市是农业大市,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给农村经济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最突出的就是粮食产量的迅速增长。1978年,定州市粮食产量仅26.2万吨,人均每天不到1斤,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土地包产到户,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粮食产量飞速跃升,1987年突破50万吨,到2017年达到80.2万吨。
      伴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肉类、蛋类、奶类等的产量也成倍增长。2017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8.07万吨,是1978年的20.3倍,年均增长8%;蛋类产量达到6.78万吨,是1985年的16.5倍,年均增长9.2%;奶类产量达到14.78万吨,菜类产量达到108.85万吨。
      四十年来,国家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农业农村改革,先后颁布实施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系列富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基础地位日益巩固。定州是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猪、油料生产大县、河北蔬菜之乡,拥有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华北最大的花卉苗木基地。
      四、工业经济实力增强,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40年来,全市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腾飞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后,定州市大力推动“工业强市”战略,全市逐渐形成以体品、塑料、丝网、铸造四大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形势。随着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定州市引进国华电厂、旭阳焦化、河北长安、定州伊利等项目,逐渐形成能源、汽车、煤化工、乳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到2017年全市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3家,形成涉及26个行业大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
       工业生产迅速增长,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也持续向好。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679994万元,是1978年的365倍,年均增长16.3%,利润总额189869万元,是1978年的1438.4倍,年均增长20.5%。
       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幅上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定州市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作为创新主体的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越来越高,工业科技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全市工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R&D)投入总额达到8455万元。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施正阳科技园、生物制药、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夯实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体育用品、高新技术、新型能源、现代服务六大产业基础,全市工业正在向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现代工业新体系迈进。
       五、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消费水平提档升级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人民群众逐渐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硕果,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78年,定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4元,到1994年达到千元,2014年突破万元,到2017年达到14748元,是1978年的142倍,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5年刚到500元,到1989年超过千元,2010突破万元,到2017年达到27777元,增长迅速。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人们的消费也在不断变化,消费水平提档升级。汽车、电冰箱、手机、电脑等生活耐用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17年定州市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2624元,比1991年翻了将近四翻;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048元,比1991年翻了近五翻。2017年,全市农村恩格尔系数达到29%,城镇恩格尔系数达到24.84%,已经进入富裕社会。(注: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六、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97万元,到1984年达到1340万元,从百万到千万用了6年;1988年5488万元,1992年达到1.8亿元,从五千万到亿用了4年;1996年突破十亿元,达到16亿仅用了2年,取得新突破的时间不短缩短,到2010年突破百亿,2014年突破两百亿,2017年更是达到313.2亿,是1978年的10545倍,年均增长26.8%。
      交通运输业发展令人瞩目,有力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17年,定州市公路里程达到1809.5公里,同时有京广铁路、京石高铁、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国道纵贯南北,朔黄铁路横穿东西,河北国际机场定州航站楼运营,曲港高速启动建设,形成了“三高三铁”双十交叉口和通铁、通航、通港、通高速的“四通”城市,成为连通京津冀晋的重要交通枢纽。
      邮电通信业蒸蒸日上。2017年末,全市有邮政局(所)27处,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200万元,是1978年的129.4倍。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通信的快捷便利,移动通信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201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年末用户73850户,移动电话108.6万户,互联网接入22.3万户。
      七、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新商业模式不断壮大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模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渐形成以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市场日渐繁荣。1978年定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6万元,1996年超过10亿,随着家电下乡等活动的深入,消费潜力不断挖掘,定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迈上100亿台阶,2017年更是达到176.8亿元,是1978年的302.5倍,年均增长15.8%。
       新商业模式不断壮大。改革开放初期,商品零售以供销社、百货商店等传统商业模式为主,随着开放程度加大,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大型超市、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上零售平台从无到有,2017年有12家企业年销售额上亿,扫码支付、网购等消费方式更加便捷,网购用户规模大幅增加。随着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观念转变,居民消费从追求温饱和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生活品质转变。2017年,限额以上商品中,化妆品类、服装鞋帽针织品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最快,分别比上年增长146.6%、35.7%、58.3%。
       八、科教文卫蓬勃兴起,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40年来,秉承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全市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大力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全方位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让百姓享受到了更多改革红利。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40年来,定州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丰硕成果并广泛应用,科技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全市拥有众创空间3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3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全年申请专利955项,授权专利49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12项,促进专利转化项目450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40年来,全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形成了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地方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类培训教育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2017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06所。其中:地方高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40所,小学260所,幼儿园22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18万人,现有教职工1.05万人,其中专任教师9907人。
       文化事业长足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定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2017年全市共有体育场馆1个,剧场、影剧院4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6万册。图书馆1座,博物馆1座,文化馆1座,文化站29座。
       卫生事业成绩卓然。40年来,通过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实行公费医疗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大病统筹、分级诊疗、全面取消药品加成等一系列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条件持续改善,卫生事业发展成绩卓然。2017年末,全市拥有医疗机构787个,其中医院38个,卫生院22个,诊所、卫生所218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564张,是1978年的9.8倍;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538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650人,是1978年的5.2倍。新生儿死亡率0.84‰。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3.3万人。
       回首过往,定州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展望未来,定州市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省直管体制改革三大机遇,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定州腾飞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