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有病看得起 看病更方便

时间:2018-11-09 13:11:13  来源:  作者:

有病看得起 看病更方便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全民健康,关乎全面小康。
       从最初看病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从“赤脚医生”、卫生员到全科医生、坐诊专家,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看病自费到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政策越来越惠民……
       四十年沧桑巨变,我市医疗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医疗设施不断完善,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城乡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健康红利。
       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
     “有了医保就是好,我们敢去看病了!”清风店镇东市邑村民刘珍(化名)感慨道,“这次住院总共花了3万块,我们自己只掏了1万多,负担大大减轻了。”
     “2005年我老伴儿查出肾有点儿问题,医生建议住院治疗。老伴儿一听住院吓坏了,说啥也不看病了。拖着忍着,扛了半年实在扛不下去了,才住院治疗。”刘珍说,那次住院住了半个多月,花了4万多元,卖了家里养的猪,还欠了不少债。“幸好第二年就有了新农合,只要交10元钱,看病费用就能按比例报销。”
       市医保局副局长闫利强回忆说,2006年,新农合推行那一年,全市59.5万农民参加新农合,参合率为64.6%,乡镇(办)、村(街)覆盖面达100%。截止到2006年10月20日,共为60798名参合农民报销医疗费用1190万元,农民看病自此告别了“自费时代”。
       2008年,我市又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保,填补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出现的“空白地带”。
       2016年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到2018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60元,其中财政补助480元,个人只缴纳180元,政策范围内市内乡级医院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5%,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
       在推进城乡居民医保过程中,针对“一场大病,一家返贫”现象,全面实施了大病保险制度,不断建立完善提高对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水平。目前,大病保险已全面普及。
       从2016年起,我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了“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救助。
       目前,我市共103.4万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1%以上;今年1—9月,4.2万人次门诊或住院看病,享受医疗保障达6亿余元。
       公立医院改革缓解“看病贵”
       近日,高蓬镇六家村村民赵刚(化名)来到市人民医院结算窗口前,给80岁的父亲办出院手续。8天前,他的父亲因肺病住院治疗。
      看着出院结账明细清单,赵刚松了一口气,因为平均一天的药费还不到100块钱,比前几年住院的花费少多了。
      这变化怎么来的?市卫计局医政医管科副科长李亚伟介绍说,这得益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实施。以市人民医院为例,2013年以前,市人民医院和全省其他公立医院一样,一直采用“以药补医”政策。医院的药占比达到45%,也就是说,老百姓住院,药费占了将近一半。改革之后,药费占比下降到30%左右。
       2013年,我市公立医院取消所有药品加成,正式拉开了医院综合改革的帷幕。
       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2017年,我市组建了以市人民医院为首、东亭中心卫生院为区域医疗中心、7所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医共体试点。在试点运行基础上,今年又组建了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医院、省七院和市精神病医院4个医共体,涵盖了各二三级医疗机构和22所乡镇卫生院。在医共体内全部安装心电图远程实时会诊系统,实现心电图检查结果同质化管理。各医共体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整合医疗资源,降低患者就医费用,有效提高市域内就诊率。
       创新推广多学科医疗服务模式。各医疗单位规范并落实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等工作制度,大力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医联体、一卡通等多方面医疗服务模式,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医疗服务格局。
       落实“两票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制定《定州市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工作管理规范办法》,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部实行“两票制”,对暂时不能执行“两票制”的药品按要求进行备案和公示。通过开展病历评价和处方点评,科学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破解“看病难”
       赵村镇新兴庄村民王冉(化名)今年40岁,近来觉得右胸隐隐作痛,便来到赵村镇卫生院做检查。从出家门口、挂号问诊、拿到检查结果到得到医生的专业答复,仅用了2个小时。
     “以前做检查总想着去大医院,觉得那里的仪器设备好,结果更准确。可是大医院路远人多,每次去医院都是早去晚回。现在好了,卫生院换了大仪器,来了好医生,家门口看病就很放心了!”王冉高兴地说。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后,我市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仅2017年一年,我市就拨付6084万元资金用于基层卫生院医改。此外,为全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我市积极组织城乡医疗机构建立对口支援。
       改革不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上病,外地看病也不用来回奔波了。
       60岁的北城区刀枪街社区居民侯耀宗因为心脏病需到北京去看病。刚出院那会儿,他还发愁异地难报销,而从今年实施的跨省异地联网结算让他尝到甜头,再不用两地跑了。
       2017年以来,我市不断完善医保联网实时结算网络,实现从市内到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市人民医院、省七院被列入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
     “这一政策出台后,参保群众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出院时就能报销结算,让异地就医变得方便快捷,解决了参保群众异地就医医疗费用资金垫付多、报销周期长和手续繁琐等问题。”市医保局局长申宏说。
       家庭医生也走进寻常百姓家,到2018年全市已有42万人签约家庭医生。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增加到55元,14类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城乡。目前,全市共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99万份,高血压、糖尿病、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全部纳入健康管理范围。记者马康勤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