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山文化>>

清代名师章学诚定州讲学

时间:2013-11-22 15:26:46  来源:  作者:

华明琪
    章学诚(1738~1801),原名文悫,文镳,字实斋,号少岩,绍兴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和方志学家。章学诚幼年资质鲁钝,记忆力较弱,14岁方入私塾上学,20岁以后在学业上尤其是史学上才有了很大长进,曾被人视为“朽木”。但适得其反,章学诚从小勤奋有加,学而不辍,尤其对文史有浓厚兴趣,立志博览群书,追求学问。他“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读书,恒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辄笔之于书”。他在26岁时肄业于国子监,28岁曾在京师事大学士朱筠,得以尽览其丰富的藏书,并与往来朱门的名流学者研讨学术源流及异同,学业大进。他从23岁第一次应乡试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考中进士,前后共十八年,经历7次考试,终于如愿以偿,也算是大器晚成。章学诚性格孤傲,自以为“迂流”不合世用,不愿入仕为官,但他却颠沛流离、远行数百里南下定州,倾己所有,尽己所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呕心沥血为地方培育了很多人才,对清中后期定州学术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章学诚离京师南下定州讲学,那是乾隆四十二年(1777)初春的事。据相关史料记载,章学诚因父亡而靠讲学和修志所得维持家庭生活,家境当时十分拮据。他虽学识渊博,史学理论有独到见识,但因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抱负。由于章学诚在京师生活无着落,于是他辞别家人赴曲阳,拜访浙江好友曲阳县令周震荣,请他帮忙谋职。经周震荣推荐,章学诚来到定州古城,入主“定武书院”,执鞭教学。
    定武书院,“聘名儒集士子讲学”的处所,清乾隆三年(1738)由定州知州姚立德创建。书院初期有讲堂三楹,学舍数十间,清乾隆四十三年定州知州郭守璞重修,教学以“读孔孟之书,辟邪异之说,沽其身,励其行,朝夕砥砺观摩,共相期于远大”为宗旨,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州袁俊改名“奎文”,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宝琳捐资修葺,复名“定武”,光绪二十八(1902)年绅士王振?W、谷钟秀等改名“定武学堂”,1913年改为省立第九中学。
    章学诚来到定州后,立即引起地方官吏和文豪绅士的关注,一些学子翘首以盼,期待名师大儒教学之成果。开讲之初,章学诚首先在书院订立《教诸生识字训约》,教导学生要“通经服古”,“文字之学,当以《说文》为主”,“音韵之书,《广韵》最为近古”,“训古之学,当以《尔雅》为宗”。章学诚提出“君子学以致其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认识“道”,培养“有德有言”的良好素质,学好“修齐治平之道”的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章学诚教授诸生与秀童,诲人不倦,教学效果显著。讲学自开始他就在学生中间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课堂气氛活跃,他与学生坦诚相见面对面交流,探讨相关问题,拨开他们心头的片片疑云,为定武书院的学术氛围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元素。章学诚在定武书院里,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发展方向。他强调,在儿童启蒙教育中,更应根据儿童的天性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他指出:“为童幼之初,天质未泯,遽强以所本无,而穿凿以人事,揠苗助长,槁固可立而待也。夫凤雏出,不必遽能飞也;急以振翼为能事,则藩篱雀,何足喻其多哉!”(《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外篇一《论课蒙学文法》。)如果不尽可能地发挥其天资,而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那么,无异于摧残幼苗。很多学生从最初的仰慕名师大儒,发展为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相互引为知己,树立一代新学风。满腹经纶的章学诚,“秉承经世致用,执教参政之传统,教学历史,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事半功倍”。章学诚也因学生共鸣崇拜,名声鹊起,一时求学者络绎不绝,定武书院也成为当时北方的知名书院。
    在教学内容上,章学诚提出“通经服古”的要求,认为经史之学乃是第一大学问,以经史教育学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坚决反对以科举时文为教学主要内容的做法,认为那样不仅事倍功半,而且还会误人子弟。章学诚在定武书院主讲时,对那些“天资尤敏慧者”,谆谆“教以通经服古”,并说:“今学者以通经服古为迂谈,而剽掠浮薄时文,以为取青紫如拾芥矣。究之所求未必得,而术业甚陋,不可复问。以不可多得之聪明岁月,而为是朝成夕毁未可取必之时文,虽至愚者不为。”(《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外篇二《定武书院教诸生识字训约》。)
    教学之余,章学诚曾作《与定武书院诸及门书》,总结教学之体会。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其道”,培养对社会的经世有用之才;他主张将传统的经史典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通经服古”,反对以“八股”为中心。他在《与定武书院诸及门书》中谆谆教导诸生,人到中年以后,人事蹉跎,不可能再闭户十年,专心读未读之书。这个时候,只有在聚徒讲学时,边教边学,“日与讲解,孜孜不倦”,“则惟教学半,其裨补当不浅矣”。这样,“学徒既得成就”,而教师的水平,“亦日浸润于古,而不自知矣”。章学诚在教学中总结出许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让每个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章学诚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起,就坚持撰写《文史通义》,20余年从不中断。期间他还应聘纂修过和州、永清县、亳州、常德府和荆州府等地方志,参与《湖北通志》的修订,还曾到定州、保定、归德等地书院讲学。由于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等原因,他精心编辑12年的《史籍考》也未能问世。《文史通义》生前也只刻印了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其次子首次刊印了8卷。章学诚去世120年后由刘承干搜集整理出版了《章氏遗书》。“三十年来,苦饥谋食,辄藉笔墨营生,往往为人撰述传志谱牒,辄叹寒女代人作嫁衣裳,而己身不获一试时服。”这是章学诚的真实写照。章学诚一生仅注重讲学,传道授业,学术研究成果不是很多,但其教学理念对后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愧为乾隆朝一代名师。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