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晏阳初先生创立和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平教会,在定县农村进行了长达11年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运动。那时候,在晏先生的平民教育理想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前后共有500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投身到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区的具体工作。这些人中,不乏在国外长期留学,学有专长,甚至在某一学科领域执中国之牛耳的著名人士,如李景汉、陈筑山、孙伏园、熊佛西、翟世莫、郑锦、冯锐、陈志潜、刘拓、黎锦纾、霍六丁、谢扶雅、姚石庵、汤茂如、汪德亮、周美玉等等......他们一批批离开生活舒适的大城市,在条件艰苦的农村扎下根来,脚踏实地地为农民服务。他们的加入,不仅为平民教育运动带来了现代教育理念和知识,更以他们的人格和情怀,实践着用教育改造社会的宏大理想。一时间,“博士下乡与农民为伍”,成为那个年代文化教育界众人纷说的盛事。
以榜样垂范以人格聚贤
“平教总会”作出以定县为实验区的决定以后,1926年10月,开始在定县设立办事处。在这个准备时期,晏阳初即到定县翟城村国民小学任教一年,作实地考察和生活体验。1929年,总会全部迁移定县,城内工作人员的眷属也都同往,晏阳初全家就在年7月迁居定县城内的。
1932年,晏阳初带领16岁的大儿子振东和一个女教员深入到离县城50多华里的李亲顾村,为社会式教育的识字运动摸索经验。他们三人就居住在村妇贾春恋家里。贾春恋看到来了城里人,忙让出了南屋,他们家几口人挤在了东房。起初,她看到晏先生他们每天早早起床,坐着“花轱辘车”(一种木轮木轴的畜力车)走了;晚上,总在她熄灭了纺线的豆油灯以后,他们才悄悄地走进院门。后来,从村里人的议论中,她才知道他们是教书的先生,晏先生还是著名的洋博士,来村里为他们创办平民学堂。
贾春恋看到晏先生早出晚归,一身尘土一脚泥,很想和他们说些什么。可是,当时的封建习惯,青年妇女是不能和男人随便说话的,她不敢直接把做好的饭菜端过去,“女人家”,哪敢轻易进男人屋?”总是先送到女教员的屋里,再由女教员送给晏先生。女教员笑着对她说,我不也是女人吗,不是经常和晏先生在一起?男人和女人,没有谁高谁低的,贾春恋听了觉得很新鲜。又过了几天,晏先生女教员一起来找她,说要办妇女识字班,请她带头参加,她好高兴。她动员了一批姐妹,在识字班里劲头十足地学习。他们把那位女教员当成了“女圣人”,“因为她什么都知道”。
60多年以后,她对前来调查平教会事迹的人说:“晏先生真是个好人”;那年月,穷人哪能读得起书,是晏先生办起了学堂。他不让穷人拿一分钱,自己买来木头,请来木匠,做桌椅板凳。他还和大家讲,我们搞的是平民教育,学文化,让大家都平等。穷人并不是天生的笨,是没有读书识字的机会。无论是谁家的娃,只要愿意读书,我们都欢迎,都免费。起初大家不相信,后来看着晏先生挺诚实,就试试看吧。结果,真的和晏先生说的一模一样。”
其实,这样的经历,在晏阳初驻守定县的那些年里,发生了很多很多。
晏阳初先生的夫人许雅丽,是美国华侨。她不是定县试验区的正式工作人员,但一直住在定县,直到晏先生离开。在当时农村如此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她没有丝毫的怨言,和农村妇女一样,操持着家务,养育着儿女。作为晏先生的得力助手,她还在同事的家属中组织家庭会,每周一次,学习卫生保育知识,帮助家属排忧解难。在接待来定县参观的外国友人方面,她也尽了很多力量。
晏阳初一家的身体力行,给平教会的同仁们留下了说不尽的佳话,树立了莫不灭的榜样。
一部调查史七年民间行
定县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是以对全县的社会、生活概况进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调查为前提和基础的。这个调查的设计者和主持人,就是著名的社会学家李景汉。
李景汉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硕士,1921年参加了美国学者甘博的北京社会调查工作,这是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在中国第一次使用。此后,李景汉担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社会研究所副所长。可他感到,基金会待遇优厚,实际工作却很贫乏,官样文章太多。因此,在晏阳初发出邀请以后,1928年6月,他毅然辞去了许多人的热衷的工作,加入了平教会,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定县乡村调查工作。
李景汉第一次去定县,火车走走停停,敞着蓬,天还下着雨,浑身淋得湿透,现在只要两个小时路程那时走了二十四五个小时。当夜宿在县城的旅馆里,被臭虫咬的奇痒难耐。在北京、在国外一直过着优裕生活的李景汉,对农村生活并无体验,可是他就在算作办公室的几间破旧草房中,开始了他的工作,并一干就是七年。
李景汉与统计调查处张世文、诸葛龙一起,在三四年的时间里,走遍了许多村庄,客服了三次战争、水灾与瘟疫、农村经济凋敞、人情相悖等等困难,终于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县为单位的实地社会调查,先后编辑成两册《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于1932年刊行问世。《调查》包括各村各户的饮食起居、疾病死亡、农田农业,全县的宗教、风俗、政治、教育、工商、灾荒等。晏阳初为《调查》一书写了序文,他指出,定县社会调查,非为调查而调查,为的是知道农村生活的究竟,寻出生活上的问题,进而谋求解决;即先求知道生活的真况,再制定教育实施方案,这是定县整个实验工作的指南针。
第二个是农村工业调查。“平教会”为推动生计教育,于1931年开始进行定县农村工业调查。于1936年刊行的调查报告,内容有纺织、编制、木业、铁工、化学、食品等150种不同的农村工业。它注重技术方面的研讨,内有100余张照片,尤为珍贵。(作者李志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