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新春走基层.年味系列报道之四红包,让人欢喜让人忧

时间:2017-02-06 09:22:44  来源:  作者:

□本报记者程文昭
    “抢了多少红包啊?”
    春节期间,在微信、微博、支付宝等各种平台的家庭群、工作群、朋友群内,带着祝福语的红包,已经成为大家互相问候的最佳方式,抢红包也成为亲朋好友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红包是对彼此祝福的一份小小心意,但也有不少人为此烦恼。从“假”到“真”的压岁钱
    说起时下流行的春节红包,应该起源于“压岁钱”的概念,而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
    一种说法是,大年三十,有户人家用红纸包住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头底下,将戏耍孩童的“祟”吓退,“压岁(祟)钱”流传开来;还有一种传说是,年三十夜里,燃放爆竹驱赶“年”兽的大人们用食品安慰小孩“压惊”,年久日深食物变为货币,从“压惊钱”变为“压岁钱”。
    不管是哪种传说,那时候“压岁钱”都是不能流通的,是用以观赏或者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装饰品,正面还铸有天下太平、四季平安等吉祥祝福,背面铸龙凤、龟蛇、双鱼等瑞兽祥鸟图案。直到民国时期,压岁钱的配饰、辟邪功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真正的货币,变成了红纸包起来的“红包”。
    给父母派送红包成春节新风
    在历史上,“压岁钱”分为两种。除了给孩子们的“压岁钱”,还有一种晚辈孝敬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健康长寿。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春节给父母派送红包也流行起来。不少晚辈给长辈们送红包、给压岁钱,数额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旨在聊表孝心,期盼老人长寿多福。
    “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太好,做子女的当然要分担些。”快过年了,家住东大街的市民成刚按照往年惯例,给父母包了1000元的红包。他说,父母今年都七十多岁了,却还总是为了子女生活上的事情操心。往年除夕夜,都是他们带着孩子到父母家吃年夜饭。而今年,他和妻子商量好,除夕夜他俩亲自下厨,做一份可口的年夜饭,再奉上大红包,以孝敬年迈的双亲。
    对于工作刚满三年的王凯来说,在参加工作、有了孩子后,逐渐体会到长辈们的不容易。所以趁过年,他给父母各包了200元的红包,也给长辈们压压岁,图个吉利。
    “小时候,每到过年都是父母给我们压岁钱。现在我们有了工作,也挣钱了,就想给老人点压岁钱,祝福他们身体健康,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个年。”王凯说。
    在给父母送“红包”的成年人中,许多都是刚刚工作的年轻人。家住风景城的高爱英连续两年都收到了儿子、女儿给的新年红包。她说:“不在乎多少,这是孩子的一份心意,收到红包就很高兴。”事实上,过年给父母多少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心意。有钱没钱,只要回家过年,父母就会觉得非常欣慰。
    电子红包成为新年俗
    “快点,群里有红包了,快抢!”
    “我准备发红包了,准备好!”
    “等我一下!”
    今年春节,“抢红包”让家住东亭镇的寇静一家人乐此不疲。“不论是看电视的时候,还是吃饭之前,我们全家人都要先拿起手机刷刷屏,摇一摇去抢红包。”寇静成就感十足地说,“我给全家人建了个群,现在就连我爸妈都时不时地来抢红包呢!”
    寇静一家人抢红包过年的方式,可能是许多家庭春节的真实写照。从专属的红色小纸袋,到无时无刻都在手机里闪烁的电子红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发红包,微信拜大年,也成为百姓们热衷的新“年俗”。除夕夜,除了吃团圆饭、看春晚,手机抢红包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习惯。
    家住博陵街的李星今年上大四,放假回家后他就建立了一个家庭微信群。春节期间,这个家庭群成了抢红包的阵地,家里的长辈们纷纷通过微信发红包,晚辈们则一边在群里发着吉祥话,一边抢红包,欢天喜地过新年。其实,大多数红包也就几块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但是延伸出来的社交属性,却让不少人沉迷。年轻人对这套玩得转,年长者也借着这个机会学习互联网语言。
“这些表情符号都从哪来的呀,我该怎么发?”大年三十晚上,杨雪的妈妈完全无心看春晚,不停地向女儿讨教抢红包的细节。原来,她们在退休的同事群里,正讨论得欢呢。好不容易弄懂了如何发红包,杨雪的妈妈又开始研究各种表情符号了。
    有人抢红包抢得欢天喜地,而有人却不胜其扰。“过年讲究的就是团聚,大伙儿坐在一张桌上吃团圆饭,年轻人却都低着头玩手机,不像样。”一看到子女们都埋头抢红包,市民刘英轩心里就窝火,她认为,抢红包淡薄了年味儿,疏远了亲情。
    电子红包代替传统红包,成为人们拉近距离、交流情感的“社交利器”,也成为了新的生活时尚。但是,抢红包图的就是个乐呵,是平凡生活的调味料,千万别让抢红包占据了生活的大多数时间。春节团圆,家人们更应该凑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共享天伦之乐。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