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师世家见证教育变迁

时间:2018-10-31 14:09:59  来源:  作者: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教师世家见证教育变迁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在我市有一个不寻常的教师之家,祖孙四代从1940年至今,扎根家乡教育事业70余年。日前,记者慕名走进位于息冢镇西王郝村的张建钗老师家,倾听这个“河北省优秀教育世家”的师道传承故事。
       血脉传承育桃李
     “多年以来,我的祖辈都把教师这个职业看得十分神圣,一再告诫后人,当教师不能含糊其词,不能误人子弟,否则就对不起‘教师’这个称号。”今年65岁的张建钗,退休前是西王郝小学的一名数学教师。
       张建钗告诉记者,她当教师完全是受家庭的熏陶。“我的爷爷在建国前就是一名乡村教师。”张建钗说,“在爷爷的教导下,我的父亲也考上了原定县师范,毕业之后成为一名教师。”
       张建钗的祖父张鸣柯是这个家里的第一代教师。从1940年起,他就在息冢镇侯家店教书,直到1961年退休。“我爷爷念过私塾,是当时的高材生。当初他原本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他却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他说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让他们不仅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去改变国家的命运。”张建钗说。
       张鸣柯一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1953年,张建钗的父亲张崑嶺从原来的定县师范毕业,来到当时的李亲顾留宿中学教书。从此,开始了光荣的教师生涯,把43年的青春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在父亲的感染下,张建钗和自己的儿子曹伟鹏也沿着祖辈、父辈的步伐,先后进入师范类院校,走上教师岗位。1974年,张建钗来到钮店中学,成为一名化学教师。此后的35年间,张建钗先后在王莽小学、西王郝小学等学校任教,把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农村娃。
      2003年,张建钗的儿子曹伟鹏从保定师专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历史教师。“小时候,妈妈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要带回一大叠作业。睡醒一觉后,看到她还在灯下批改作业。那时我就想,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老师。”37岁的曹伟鹏回忆说,2000年他高考报志愿时,只选了当时的保定师专的中文专业和历史专业。
       爱生如子蕴家风
       教育是文明之母,教师是教育之本。教师既是教育的承载者和历史的传承人,又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智慧、塑造灵魂的神圣职责。张建钗一家四代人,跨越两个世纪,用近百年的不懈追求和高尚师德,为“教师”这个职业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我父亲教学灵活,为人温和,很受学生爱戴。”张建钗回忆道,她小时候,每当放学时,总有学生跟着父亲回家,有的是想让父亲辅导功课,有的则是因为家里没人,被父亲带回来临时照看。
    “父亲有个学生叫梁国申。因为家庭贫困,梁国申就跟着父亲一起住。父亲有什么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全都留给了学生。”张建钗说,“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总陪着学生,对自己的亲生儿女却无暇照顾。我都有些‘忌妒’他的学生们,总觉得父亲对他们比对我还要好。”
      长辈言传身教,后人耳濡目染。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教师的张建钗,把这个“爱生如子”的家风传承了下来。1992年冬天,当时她在西王郝小学任教。她发现班上一个名叫卫兰的女生穿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
      张建钗立刻回家,拿来自己孩子的几件厚衣服:“来,先把这件棉袄穿上,天这么冷,千万别冻感冒了。”
      这样的事情,在张建钗的从教生涯中很常见。“每个学生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张建钗说,如今,不少毕业的学生都与她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母亲在学习、教学上十分严厉,一丝不苟。但在生活上,却对学生既温柔又细心。”对于曹伟鹏来说,母亲对待学生的关怀早已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有爱才有教育。2006年,曹伟鹏班上有名叫小丽的学生,家境贫困,父亲没有劳动能力,还有一个弟弟也在上学。小丽全家的生计,全靠她母亲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
      一次家访中,曹伟鹏发现了小丽的情况。在给与小丽经济支持的同时,曹伟鹏还经常关心她的学习和心理情况,鼓励她认真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学生的心都很单纯,只要真心关爱他们,他们的心底就会开出灿烂的‘花朵’。”曹伟鹏说。
   “看着学生们一批批毕业离校,参加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有所成就,我觉得这辈子做一名普通老师真不赖。”朴实的话语中,曹伟鹏透露着满满的自豪,这就是他做人民教师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教育环境越变越好“现在,国家的教育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了。我刚教书那会儿,条件很简陋,教材也特别简单。”张建钗回忆说,“那时,学校就借用着寺庙里的几间房,用砖砌成长方形书桌和方凳子,把墨汁涂在墙上就是‘黑板’。一堂课下来,手指头全是黑的,而身上却是白的。每隔一段时间,还要重新在墙上刷上墨汁。”
       听母亲深情地回忆着往事,曹伟鹏也是无限感慨。相较于外祖父和母亲,他的工作条件、环境都要好上很多。“就拿一块黑板来说吧,从原来的墨汁涂墙,后来更换为书写方便的无尘黑板。如今,多媒体教学黑板早已成为学校的‘标配’。不仅可以书写,还能进行多媒体教学。”曹伟鹏说。
       一块小小的黑板,见证了四十年来我市教育事业脱胎换骨式的巨变,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教学环境更加优美,教育质量越来越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稳步提升。“现在,我市教育教学环境越来越好,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学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和我刚执教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我的孩子当了老师,我的很多学生也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张建钗高兴地说。
     “一门师表,三尺讲台,四世传承”。在百年书香的熏陶中,曹伟鹏一家人与讲台、黑板、教鞭结缘,用爱与智慧呵护学生成长。记者程文昭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