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40年出行工具变化多

时间:2018-11-16 08:55:38  来源:  作者:

      改革开放40年,人们出行经历了马车的颠簸、自行车的轻便、摩托车的拉风,如今不少家庭甚至拥有两三辆私家车。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市民出行有了更多、更舒服、更便捷的选择。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的脚踏板,踩不出故乡的月影;改革开放后,高铁的风驰电掣,坐地日行八千里。”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出行方式变化的生动概括。
       自行车从“稀缺品”变身健身“神器”
       提起改革开放前的“行路难”问题,家住中心南街、55岁的市民张占军感慨颇深。“从我记事起,父亲每天上下班都是步行。家里人也是一样,无论去串亲戚,还是出门买东西,都是靠两条腿走路。”张占军说,那个年代走个十里八里地是常事,没有交通工具只能这样。
       上世纪80年代初,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许多人的梦想,但当时的自行车价格与人们的收入相比相当昂贵。而且购买时不仅要钱,还要凭“自行车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个梦想很难实现。
     “1980年参加工作,每月挣36块钱,买辆自行车要120多块钱。我省吃俭用3个月,又从家里借了点,才买到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张占军说,“当骑上那辆‘飞鸽’牌自行车回家时,听着耳边呼呼的风声,就像自己长了翅膀一样,比现在开辆宝马车还激动。”
       从此,这辆飞鸽车就成了张占军的“心肝”。每天下班,他都要把自行车放进车棚,避免日晒雨淋。周末休息时,还要对自行车进行安全检查和保养维护。三套轴、飞轮、脚蹬、车把、车闸……擦拭、上油每个零件都不落。直到将车轱辘抬起,使车轮自由摆动停稳,气门嘴落到最低点,证明车轮转动起来处在最佳状态。
       进入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自行车开始成为家家都有的交通工具,我国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然而,进入21世纪后,自行车却摇身一变,从基本的交通工具变为户外健身用品。市内大小健身自行车店随处可见,山地自行车、公路自行车、旅行自行车等门类繁多,捷安特、凤凰、永久等品牌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许多市民加入各类骑行群,骑上自行车边郊游,边健身,开开心心地享受生活。
       看到一支支骑行队伍从身边驶过,张占军心动了。2016年,他花了1000多元买了辆山地车。“现在,我每天早晨都骑车围着城转一大圈,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欣赏城市的美景。”张占军说,“特别是到了春天,约上几个朋友到附近农村、周边县骑车走走,感受一下春暖花开的感觉,那心情真是太舒畅了。”
       摩托车从“电驴子”迈进绿色新能源
       在人们的脑海里,还有一种交通工具特别让人怀念,那就是“电驴子”。今年60岁的市民孙明辉对此印象颇深。
    “80年代仅少部分人有摩托车,进入90年代后,摩托车才开始流行起来。”孙明辉说,1992年他“赶时髦”买了辆“明星牌”摩托车,当时花了3000多元。
    “当时的摩托车样式比较单一,最老式的摩托车和自行车样式差不多,只不过就多了个发动机,所以也被称为‘电驴子’‘轻骑’。”孙明辉说,当时的摩托车技术不太成熟,经常出小毛病,最头疼的事就是去修摩托车。
      90年代中后期,我市摩托车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摩托车品牌流行起来,很多人把原来的“轻骑”换成雅马哈、铃木、嘉陵等流行品牌。
    “大约在2000年,我花6000多元买了一辆铃木摩托车。这辆车无论从外观上、性能上,都比以前那辆好很多,技术也成熟了。”孙明辉说。
      科学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浪潮中,摩托车从“百姓宠儿”变为“无人问津”,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电动自行车凭借环保、低价、故障少、费用小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为市民开启了出行的“电动”时代。
       当“电动”大潮到来时,孙明辉家就购置了第一辆电动自行车。“我家孩子上下班比较远,骑摩托车既笨重、难操作,又不安全,所以就给孩子买了辆电动车。”孙明辉说,去年,他们老两口又买了一辆小型电动三轮车,平时买菜、接送孙子上下学什么的都很方便。
       汽车从“奢侈品”变身代步工具“从步行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再到小汽车,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出行方式变化真的非常大。”谈起自己多年来出行的变化,北城区唐城村62岁的村民郝永明感慨万分。
    “80年代末,我在北京建筑工地打工时,路面上能见到的车型总共也没几种,像那些特别老的奔驰、丰田海狮、老上海、伏尔加、212、桑塔纳什么的,家里基本就见不到。”郝永明说。
       1990年代初期,我市的汽车保有量非常低,人们出行主要还是靠公共汽车或自行车,私家车更是屈指可数。当年若是能找到个当司机的工作,街坊邻居很是羡慕。由此可见,汽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绝对地位。
    “当时过年过节从北京回来,现在的107国道是回家的必经之路。路上根本看不到几辆车,更不会想到现在会发生堵车的现象。”郝永明说,有一次,他开着工地上的汽车回家办事。汽车刚一进村便吸引了乡亲们的目光,孩子们在汽车后面追着跑。车刚停稳,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那时我就想,我要能有一辆自己的车该多好,过年开回家得多自豪。”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郝永明在北京努力打拼了10余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包工头”。“1997年我手头上有点钱了,就买了辆桑塔纳轿车,第一次开上自己的车回家,那感觉甭提有多美。”郝永明说,“如今,我家有3辆汽车,儿子儿媳一人一辆,我们老两口1辆。”
       改革开放40年来,私家车从无到有,从稀有到普遍,汽车已成为每个家庭必备的代步工具。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