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赵立红正在讲述她当年的衣着搭配。□记者赵梦怡
从粗布衣到“的确良”,从蓝、灰、黑到如今的多元色,从中山装、西装到喇叭裤、健美裤,直至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时尚服装,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市民衣着也逐渐从朴素走向华丽。
从凭票时代到自由市场,服饰走出灰暗年代“以前市里没有几家商场,只能凭布票到国营商店买布做衣服,如今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购物,这在40年前想都不敢想!”提起这些年衣着的变化,55岁的北门街居民王贵英话语中透露出对社会变革的赞叹。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王贵英在家排行第四,家里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她说,改革开放前,每人每年的布都要定量发票,买条毛巾、背心都需要布票。生活水平的限制,让一个家庭对于着装上的开销非常有限,人们的衣着穿戴单一朴素,而对于旧衣服,也都秉持着“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观念,只要缝补后还能穿,就不会轻易丢掉。如今,家里大衣柜里五彩缤纷,很多人都不知道旧衣服该如何处理……
“记得小时候,总是穿大姐穿不了的衣服,偶尔会有邻居给两件儿。”王贵英说,在那个年代家家如此,哥哥姐姐不能穿了,弟弟妹妹接着穿,直到再没人能穿。
因为物资紧缺,王贵英和兄弟姐妹总是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新衣服穿。“记得10岁那年春节,母亲提前一个多月到商店里买了毛线,给我织了一件衣服藏在柜里,等到大年初一早上才舍得拿出来穿上。第二年袖子短了,就用姐姐旧毛衣拆下来的毛线接一段,再过两年衣服小了,就整件拆了重织。”王贵英说,“每到晚上,母亲不是给我织毛衣,就是给大姐拆毛衣。虽然是用旧毛线织的,但她也格外细心,总是把最新的毛线织在领口、袖口和衣服底围附近。这样的话,毛衣外面穿上棉背心就看不出来是旧衣服了,到最后旧毛线总会变成穿在里面的毛线裤。”
王贵英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布票作废,但买衣服的方式还是只能到国营商店,不仅产品种类不多,款式更是单一得可怜。后来随着市场上个体户越来越多,人们购买衣服的渠道和款式才增多了起来。
从色彩单一到五颜六色,呆板向时尚演变
“那时所有人身上的主色调基本都是绿、蓝、黑、灰,颜色稍微亮丽一点的衣服根本没人敢穿,一不小心还会引来别人的指责。”退休多年的赵立红,对40年前同兄弟姐妹们一起生产劳动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在她记忆深处,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的衣着款式多为衬衫裤子,粗布鞋、解放鞋或塑料凉鞋,非常朴素单调。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物质逐渐丰富,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少量的料子布———“的确良”。“‘的确良’,其实是一种化纤织物,通常用来做短袖衬衫,挺括、滑爽,对熟悉了粗布粗衣的老百姓来说,当时可是稀罕物儿。”赵立红笑着说,在那个时代,谁要是穿一条‘的确良’的连衣裙或是衬衫,那简直就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1980年代初,随着《红衣少女》《街上流行红裙子》两部电影大受追捧,服装界刮过一阵“红流”,人们的衣服从此开始变得五彩缤纷起来……银幕上的“红裙子”也让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街上流行起健美裤和连衣裙,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服装时代正式到来。
“那时的人不怕‘撞衫’,穿衣服土才让人笑话。当年几乎每个女性都穿过健美裤,既时尚又显瘦,牛仔喇叭裤更不用说,男女都喜欢。”当年20多岁的赵立红,买过不少流行的服饰,“我当时在商店买成衣和皮鞋,虽然那个年代挺贵的,但衣服和鞋子质量很好,我现在还传给了女儿穿。”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思想观念也变得更加开放。“现在,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家家户户的衣柜几乎都满满当当,随时添置新衣服已经司空见惯。”赵立红说,就连冬季也毫不影响服饰的穿着,各种大衣、羽绒服、派克服,商场不断推陈出新,服装的款式和色彩更加多元化,突出个性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从手工缝制到工厂成衣,“私人订制”也流行
“当年,由于家里姊妹太多,每年还没进腊月,母亲就开始熬夜为我们赶制新衣服,全家老小从上到下的穿着,都出自她的手。”56岁的高国萍回忆说,“小时候自己住在农村,经常是一家人挤在一个炕上,有一次半夜突然冻醒,看见母亲还在煤油灯下蹬缝纫机,双手冻僵了,她就哈两口热气,搓搓手指,双脚继续踩起踏板。”
1980年代,多数家庭都有一台家用脚踩式缝纫机,需要置办新衣,便到商店购买喜欢的布料,有的拿回家自己缝制,有的则花钱请裁缝帮忙缝制。
“当年母亲经常去村里的供销社或城里的商铺买布料,每米几毛钱,再去裁缝店缝制,每件新衣只需要一两元钱。每次能有新衣穿,别提多开心了,虽然缝制的款式简单,但却是真正的量身订做,穿起来非常合身。”想起那段往事,高国萍嘴角泛起了笑容。
到了1990年代,服装店开始兴起,并逐渐代替传统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缝制。中山商场、新华商场、人民商场成了市民最爱逛的地方,与传统手工缝制相比,服装店里的衣服花样更多、款式更丰富,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衣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市区沿街、商场,到处可以看到各个品牌的时装店、专卖店,特别是其中的订制式服装又开始盛行。
“以前的裁缝,今天变成了服装设计师,他们能根据潮流、身份、体型、气质,帮你选择衣服款式、色彩、面料,如果换成今天,我们那个时代的量身定做得是富豪级别的了。”高国萍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在追求舒适的同时,更注重体现自己的个性,而订制服装可以将两种需求完美结合。
盛世有华服,太平舞霓裳。“穿”越了40年的风风雨雨,衣服作为一种语言、一种记忆、一种文化,以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印证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