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 为农民增收搭建桥梁

时间:2019-01-09 09:18:48  来源:  作者:

记者赵子超、实习生王甜甜
      “去年粮食烘干了1700吨,收购了3000吨,农机服务面积35000亩,秸秆还田12500亩,新购置农机22台套……”日前,在位于长安办韩家庄村的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王中见向社员们兴奋地报告着去年合作社的发展情况。
       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下设农机服务队4个,农化服务队3个,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1个,粮食收储库1座,现有管理人员12名,技术人员6名,吸纳粮食种植大户270户,带动农户2150户。土地托管成主流
     “岁数越来越大了,腿脚大不如前,背着药桶、扛着铁锹往地里干活越来越力不从心,可是庄稼人要是荒了地,会让人笑话的。”60多岁的村民田荣柱说,“儿子在城里打工,以前回家干趟农活,又搭盘缠又误工,不划算。现在我们直接把地托管给了合作社,一年到头什么都不用管,坐等着拿钱就行了。”
     “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的地只能由老人来种,有的村民家甚至没人种,这种情况越来越普遍。”王中见说,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收益权、经营权的前提下,以合同方式为托管农田提供耕、种、收、售等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的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土地增值、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
     “开始,乡亲们普遍有‘恋地’情节,也有对我们不太信任等原因,第一年合作社只流转到100来亩地。”王中见说,“现在乡亲们看到了好处,尝到了甜头,好多村民主动上门找我们托管、流转土地。”
       66岁的赵占伟家有6亩多地,女儿已出嫁,儿子在外打工。因为家里没有壮劳力,以前每到农忙时节,老两口儿就特别犯愁。“刚开始我就是抱着试试的态度,把一部分地托管给了合作社,没想到效果还不错。”赵占伟高兴地说,“现在我把家里的地全部托管给了合作社,自己还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能有3万多元的收入。如今,我们村几乎全部把土地托管给了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
       王中见介绍说:“合作社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玉米种植,拥有大型拖拉机、青贮机、收割机等农业配套机械160余台,耕种、田间管理、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让农户们吃上‘省心丸’。”目前,市信联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总服务面积31000亩,其中流转土地2000亩,全托管面积6000亩,半托管面积23000亩。社会化服务成趋势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王中见说,“农机的社会化服务显然已经成为大趋势,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农民粗放种植效益低,造成大量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形成只有老人种地的局面。“土地托管模式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把‘小田块’变成‘大场田’,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收入少等难题,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王中见说。
       土地托管模式是另一种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的重要社会化服务模式。因为有规模,合作社在农资成本、农资用量以及水电设施的投入上有了很大下降。降低投入的同时,农机使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可以促使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有效整合,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机作业是一种共享经济,是农机的‘社会共用’,农机社会化服务是以最小的投资,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提升抵抗风险的能力,增强市场话语权,解决小农户和大农机、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王中见介绍。
       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的“保姆式”“半保姆式”服务,也让老人种地成为可能。土地成为农民的“养老田”,种地收入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水平。“老人农业”消化了农村的部分闲置劳动力,保障了农村的安全稳定。农机社会化服务还防止了因为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造成的土地撂荒,保证了粮食安全。农业循环经济成目标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还着重强调了,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这也坚定了我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的信心。”王中见说,过去我国粮食生产屡创新高,但是也付出了一些代价,不少农田都遭受了化肥农药等农业垃圾的污染,未来追求的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之路势在必行。
       去年6月份,王中见购买了350头肉牛,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开端。经过半年的发展,肉牛长势良好,秸秆也有了好去处,牛场的粪污也转变成有机肥还了田,农业循环经济的效果已经初显成效。
     “大家都知道秸秆就是牛饲料,因为我们这边没有养牛的,每年的秸秆只能还田,这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去年我就开始着手发展养殖产业,把这块短板给补齐。”王中见说,“一头牛从牛犊到出栏差不多能吃2亩地的秸秆,我这350头牛就能吃掉700亩地的秸秆。如果再扩大养殖规模的话,我们村以及周边村的秸秆就都有了去处,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一份收入。”
       养牛场产生的粪便,经过腐熟发酵、烘干等深加工,还能生产出符合生态需求的有机肥料,不仅可降低种植成本、增加地力,还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
     “养殖场的粪便经过氨化后,产生的沼液含有氮、磷等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化肥回施到农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王中见说,“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把肉牛增加到1000头,进一步深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王中见表示,今年合作社将引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推动粮食种植与畜牧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有机结合,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一条新桥梁。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