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强正在展示公司的小提琴
记者赵海涛、杨亚湖
春节前夕,记者走进市靓音乐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树强正忙着整理他一个半月前寻觅回来的上好木材,“这一摞摞的木条,可都是从四川远道而来的枫木,是制作小提琴的绝好材料。”徐树强抚摸着这些木条,既欣慰又骄傲。
“想要制作一把好琴,关键点除了技术,就是材料。所以我每年秋冬季都要亲自到四川寻找制琴所需的木材,只有自己挑出来的木材才是称心、踏实的。”徐树强说。对每一个流程都做到严格,甚至严苛,这也许就是徐树强从农民变为优秀的提琴制作师,并被国内外众多琴行所熟知的原因所在。琴缘:家逢变故做学徒
徐树强,生于1974年,是南城区尧方头村人。年轻时家庭贫苦,父亲因脑出血住院后,家中更是负债累累。1996年,徐树强通过亲戚认识了在北京海政文工团工作的盛中龙。“盛老师不仅是文工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更是优秀的提琴制作师。”徐树强说,能进入盛中龙的乐器公司当学徒,自己倍感骄傲。
“进入公司后,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不辜负盛老师的期待。”初入公司的徐树强异常勤奋,公司规定早上八点上班,他每天总是提前一小时到岗,打扫院子、为师父烧水、泡茶。晚上下班后,他又常常一个人在厂房里待到深夜,仔细琢磨小提琴的制作和发音技巧。“那段时间,我经常一天工作近16个小时,也许是那会儿年轻,也许是出于学习渴望,一点都感觉不到累。”徐树强说。
当然,学艺的过程注定是会出错的。当时,徐树强正在熬制小提琴上漆用的古巴胶,“熬胶需要达到180摄氏度,并且需要来回搅拌。由于经验不足,我没能把握好熬胶温度,结果古巴胶自燃。”徐树强说,更遭的是,手忙脚乱之中,他又不小心把剩余的胶洒了一地。“这个事故,耽误了工作进度,盛老师狠狠的批评了我。”徐树强说。
为了弥补错误,徐树强跑去大姨家里借了50元钱,当时50元钱对他来说是笔很大的开支,而他毫不犹豫的去商店买了一斤古巴胶,趁中午师父休息的时候偷偷熬制。这一次他小心翼翼的熬制,终于在下午上班前熬制成功,放到了老师的工作台上。
“当时老师很是惊讶,也很高兴。不住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你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得到老师的称赞,徐树强十分自豪,而且通过这件小事,盛中龙也看到了他学习的诚心,更加用心指点他。1994年学习期满,徐树强在当时的6个徒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一个可跟师父继续进修的学徒。修琴:不断钻研求突破
进修期间,徐树强开始跟着盛老师修复从国外带回的名琴、古琴。这些价格高昂的名琴、古琴,有不少都堪称古董,一般人不要说摸,就是看一眼都难,“能跟着老师修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真是激动地好几夜都没睡好。”徐树强挠头笑说。
“修琴要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检查音柱粗细是否合适、音梁是否需要更换等等,每次修琴,我都要先用录音机录下这些琴的声音,以备与修复后的声音相比较。”徐树强说,在盛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修琴技艺不断提高,同时,长时间的古琴修复工作,也让他对制琴有了更多的认识。
“制作提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徐树强说,能让静物“唱”出美妙的声音,给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这是一种有生命、有灵魂的创作。因此,无论是选材还是加工,他都倾注心血,一丝不苟。
做一把小提琴需要4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细制作。原材料烘干后要以黄金比例切割外形,完成面板和背板的拼接后,一把提琴才能初具雏形。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得制作内模、雕刻低音梁、开挖F孔、打磨琴板的曲线和弧度……“从一块方木,到旋涡式的流线造型,每一关都要经过精确测量计算,用不同的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在徐树强看来,制琴是一门科技含量很高的工艺,尺寸、弧度、样式都影响着乐器的声音,但这些既定的规矩不是“标准”,而是“智慧”。
“琴身完成后才能进行上漆的步骤,刷漆至少要刷40多遍,制一把好琴一定要多刷才能经久不衰。”徐树强说,不算烘干时间,一位师傅单独制做一把琴至少需要一个月的工期。“每把提琴的生命都是漫长而值得等待的。”徐树强感叹。
除了执着于工艺,徐树强还勇于创新。在制作小提琴的间隙,他还开发了新产品“高档木质乐谱台”。“这种木质乐谱台不仅造型多样,而且每个部件都能自由拆卸,使用和搬运起来都相当方便。”徐树强说,这种乐谱台引起了外国朋友的极大兴趣,已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创业:乡村奏响美妙琴音
2004年,考虑到家乡在小提琴制造产业上一片空白,徐树强决定回乡创业,“人们总是想落叶归根,我在北京工厂工作了十三四年,也想把这份手艺带回家乡,开辟自己的事业。”徐树强说。
回到定州后,徐树强先是批地,后是建厂房,年轻的他雄心勃勃、干劲十足。但问题很快就来了,由于前期投入资金过多,导致后期资金严重缺乏,“我只好用仅剩的几百块钱先买了两块原料来制作小提琴,重新一点一点的积累资金来扩大规模。”徐树强说。
通过先买少量原材料加工制成琴进行售卖、再利用卖得的钱去买更多的材料,从起初买两块材料逐渐增加到一下购买上百块,徐树强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让厂子运转起来。
厂子运转正常后,传授提琴制作技艺,又成了徐树强的首要目标,“想让提琴制作技艺在定州生根发芽,就得有更多的定州人从事这个行业。”于是,徐树强发出通知,广招学徒。
南城区尧方头村人庞青彬,是徐树强回乡后的首批学徒。从2004年到2008年,4年间,他跟着徐树强学了制琴的3道工序。“我是徐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是他让我从门外汉变成技术工,有了一个吃饭的手艺,真是万分感谢徐老师。”庞青彬说。
“所有学成的学徒,我都会推荐他们到北京、天津、河北等乐器公司就业,月工资至少6000元。”徐树强说,到目前,他一共带出徒弟100多人。带徒的同时,徐树强的乐器厂也得到了壮大,2015年,定州市靓音乐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已有工人12名,产品发展到包括提琴、谱台、提琴支架等9个系列,获得外观、实用新型等专利10余个。徐树强本人也先后荣获“创业创新先进个人”“河北省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等荣誉称号。
对于新一年的规划,徐树强早已成竹在胸,他说:“2019年,我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如果条件成熟,就建设一座更大规模的乐器厂,让乐器制造这一文化产业在定州枝繁叶茂,传承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