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把全村人的幸福扛在肩上—记优秀退役军人、周村镇朱家庄党支部书记周成社

时间:2019-03-01 13:37:44  来源:  作者: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要感谢成社,他是我们老百姓的贴心人啊!”说起村党支部书记周成社,周村镇朱家庄的乡亲们赞不绝口。
    62岁的周成社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在河北遵化服役,退役后,他回到家乡创业。2011年,在朱家庄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周成社当选为党支部书记。8年间,他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扎实做事、埋头苦干,让朱家庄变美了、变富了。
    只为家乡换新颜
    1982年,顶着三等功的荣誉光环,周成社退伍回到了村里。种地之余,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不断思索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他收过旧衣服,开过胶粉厂,凭着部队锤炼的意志品质,周成社干得风生水起。
    2011年,周成社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这对他来说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过去,我能当好一个兵、带好一个班。现在,我也能带好一个村。”周成社信心十足。
    然而摆在周成社面前的却是一番困难局面:村里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委会年久失修,多年来的脏、乱、差现状和行路难问题严重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大伙儿选我当书记是对我的信任,我当过兵,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周成社下定决心要改变村里的旧面貌。
    “原来,街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垃圾堆,经常堆得有半人高。外来的出租车一听到朱家庄,都不愿意进村。”周成社说,2012年3月,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对村内的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整整拉了500多车。村干部们亲自动手参与建设,也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希望。
    垃圾清理完后,周成社又开始组织硬化村内道路。“以前村里全都是土路,遇到下雨、下雪天气,根本没法走。”村民朱净强说。不仅如此,临街的住户把台阶砌到了路上,原来宽14米的大被“吃”掉了将近一半。面对这种情况,周成社带领村干部一次次的到村民家中做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村民们自觉清除了侵占街道的菜园和台阶。
    2012年以来,朱家庄先后硬化路面达303万平方米。现在,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道路,已全部进行硬化。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村内环境干净整洁,村民们纷纷坚起大拇指。
    再苦不能苦孩子
    走进朱家庄小学,三层高的综合教学楼宽敞明亮,图书馆、微机室、实验室、语音室等多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过去,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朱家庄小学破旧简陋的教学环境一直得不到改善,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村内的学生要到北子京小学上学。虽然道路不远,可对于村民来说却相当麻烦。“每天接送不说,遇到刮风下雨,上学路更是难上加难。”村民周二方现在对通往北子京的那条土路还心有余悸。
    “有一次下雨天,我看着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头顶着书包往回跑。路又不好走,一不小心就摔倒了,真是心疼不已。如果不能修好村里的小学,有何面目见村里的父老乡亲?”周成社说。
    2014年3月,在多方努力下,朱家庄小学重建工作全面启动。半年后,一座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终于有了自己新校园。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希望村里的孩子们可以从这里起步,拥抱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谈到自己的教育情结,周成社感触颇深。
    引导村民转型升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朱家庄逐渐形成了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产业。“那段时间,村里基本上家家都在从事废旧塑料回收,只要有空地,就全部堆上了塑料。大伙儿把塑料分拣后,没用的就全部烧掉。村里到处都是黑灰。”周成社说。
    “将废旧塑料分拣后用粉碎机碾碎成颗粒,就可以作为原材料售出,方式粗糙,但是利润很高。”周成社说,“十几年前,人均每个月都能挣好几千元。”
    家庭小作坊加工模式在给村民带来巨大收入的同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和废水基本都是直接排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村子的长远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2016年以来,朱家庄村“两委”开始下大力引导村民改变生产方式,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当时,村里有3户规模比较大的企业,我们将他们全部转移到再生资源产业基
地,进行规范化生产。其他的小作坊和一些‘散乱污’企业,也通过多种方式全部予以取缔。”周成社说。
    周成社还带头关停了自己开了10多年的胶粉厂。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也纷纷主动将自己家的小作坊关停。经过整治,村里已经看不见任何废旧塑料。然而,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没了,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成为摆在周成社面前最大的难题。
    一些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周成社则开始在耕地上做文章。2015年,在他的带领下,以种植药材为主的金田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近两年来,合作社不断扩大规模,目前已流转了耕地600多亩。”周成社介绍。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解决了村民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也为闲散在家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我岁数大了,外出打工不好找工作。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工资。”今年60多岁的村民朱胜林说,自己在合作社打工,一年有近2万元的收入。
    “虽然离开了军营,但咱当过兵的人,啥时候都不能走了当兵的样!既然群众相信我,我就要努力实现我的诺言,真正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周成社坚定地说。记者程文昭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