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西城乡解家庄村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刚刚定植的甘蓝幼苗整齐地排列在地上。忙碌的人群中,一名中年汉子正在小心地将一棵棵幼苗移栽到土里,他就是合作社经理———解勇。
自1993年退役后,解勇凭着军人的智慧和勇气,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擘画着人生的奋斗轨迹,引领乡亲们奔向致富的发展之路。
返乡创业追逐梦想
解勇是西城乡解家庄村人,1990年,18岁的他远赴西藏参军,成为一名工兵。由于服役期间政治过硬、军事优秀,他多次荣获团、连嘉奖。1992年,解勇成为全连唯一一名入选团汽车连学习特种车辆驾驶的士兵,并被任命为班长及代理排长。
“虽然军旅生活很短暂,对我却是影响深远。比如,我以前不善做计划,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当兵后,有了严明的纪律约束,自己也开始变得自律。”解勇告诉记者,1993年,他退伍后回到村里,开始跑起了城乡客运班车。
几年后,随着客运市场激烈竞争和私家车的普及,解勇果断转行,将目光投向了饮食行业,他开过饭店、搞过蔬菜批发,凭着在部队养成的坚毅性格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逐渐积累起干事创业的资本。“虽然能挣到钱,但我总想着为乡亲们做点儿什么事情。”解勇说。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解勇读政策、跑市场、转基地,围绕发展规模农业动起了脑筋。“国家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村里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很多土地闲置下来,如果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前景广阔。”解勇说。
2013年,解勇成立了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拿出80多万元,流转了280亩土地,种植了西瓜、白术等经济作物和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但天公不作美,一场冰雹,使他种植的西瓜损失惨重,小麦每亩产量也只有300斤。首战失利,解勇并没有气馁:“虽然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相信人定胜天,只要坚定信心,一定能打赢这场战斗。”解勇说,他开始思考如何减小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一次山东寿光之旅,解勇找到了答案。“发展设施农业,既可以避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又可以调节种植周期,让蔬菜提前上市,增加收益。”解勇说,2015年,他投入8万多元,建起了4个温室大棚,第二年又投入40多万元建起了11个高架棚。
温室大棚的建设,不但有效解决了天气变化给蔬菜带来的危害,而且提高了蔬菜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在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收益超过30万元。解勇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解勇不忘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截止到去年底,合作社共在本村流转土地500多亩,涉及280多户村民,超过本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二。“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为600元至1000元。”解勇说,土地流转,受益最大的是村里的贫困户。目前,解家庄村的4户贫困户,全部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
年近古稀的村民解法冬无儿无女,与老伴儿相依为命。“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地里的活儿干不动了,是解勇主动找到我家,流转了我的土地。”解法冬说,他把4亩多的责任田,流转给合作社,最多时每年能拿到4000多元,再加上低保金,老两口儿的日子很宽裕。
同时,合作社还通过流转+务工的方式,将村民吸收进来,为他们创造工资收入。“我年龄大了,合作社总是给我安排最轻松的活儿,但工钱可不少给,每天有60块钱呢!”70多岁的贫困户解文端说,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每年在合作社做两个多月的零工,工钱加土地流转金足够他一个人一年的开销了。
“我们老两口儿常年在合作社里上班,主要负责除草、灌溉等工作,挺轻松的。”村民解山祥说,他以前在建筑队做工,活儿累挣得还不多,现在他们老两口儿每月光工资就有4000元,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目前,解勇的合作社仅雇用长期工就达30多人,有效解决了村民们增收难的问题。
退伍不忘战友情谊
事业有了起色,解勇想起和他一样从部队退役的战友们。“每当遇到生活有困难的退役老兵,总想着去帮助他们。”解勇说,截止到目前,合作社已帮助15名退役军人安排了工作。
西城村退役军人崔立辉是解勇的同期战友,也是他多年的好朋友。“立辉以前在外搞建筑,后来因为要照顾父母,不能外出工作,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解勇得知情况后,亲自来到崔立辉家中,请他到合作社工作。
“我在合作社主要负责送货等事项,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崔立辉说,在这里工作,既可以挣钱,还不耽误照顾父母,我打心眼里感谢解勇。”
61岁的退役兵解耀民同样是被解勇安排进来的短期工。“我以前是给别人开大车跑运输的,超过规定年龄后,解勇就让我来这儿上班了。”解耀民说,他一年在合作社工作8个月,年收入有3万多元。“挣的钱不仅够我们老两口儿花销,还能补贴孩子们呢!”解耀民高兴地说。
此外,解勇还时刻不忘关照附近村镇的留守中老年人。“吸纳这些村民就近到合作社打工,照顾家庭、挣钱两不误,从而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解勇说。
“红火的日子得靠自己努力,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我在部队里学到的。”解勇说,“下一步,我打算再建一批温室大棚,开发出更多的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乡亲增加收入,早日奔向富裕之路。”记者赵海涛、见习生雷海滨
自1993年退役后,解勇凭着军人的智慧和勇气,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擘画着人生的奋斗轨迹,引领乡亲们奔向致富的发展之路。
返乡创业追逐梦想
解勇是西城乡解家庄村人,1990年,18岁的他远赴西藏参军,成为一名工兵。由于服役期间政治过硬、军事优秀,他多次荣获团、连嘉奖。1992年,解勇成为全连唯一一名入选团汽车连学习特种车辆驾驶的士兵,并被任命为班长及代理排长。
“虽然军旅生活很短暂,对我却是影响深远。比如,我以前不善做计划,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当兵后,有了严明的纪律约束,自己也开始变得自律。”解勇告诉记者,1993年,他退伍后回到村里,开始跑起了城乡客运班车。
几年后,随着客运市场激烈竞争和私家车的普及,解勇果断转行,将目光投向了饮食行业,他开过饭店、搞过蔬菜批发,凭着在部队养成的坚毅性格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逐渐积累起干事创业的资本。“虽然能挣到钱,但我总想着为乡亲们做点儿什么事情。”解勇说。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解勇读政策、跑市场、转基地,围绕发展规模农业动起了脑筋。“国家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村里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很多土地闲置下来,如果把这些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前景广阔。”解勇说。
2013年,解勇成立了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拿出80多万元,流转了280亩土地,种植了西瓜、白术等经济作物和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但天公不作美,一场冰雹,使他种植的西瓜损失惨重,小麦每亩产量也只有300斤。首战失利,解勇并没有气馁:“虽然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我相信人定胜天,只要坚定信心,一定能打赢这场战斗。”解勇说,他开始思考如何减小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一次山东寿光之旅,解勇找到了答案。“发展设施农业,既可以避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又可以调节种植周期,让蔬菜提前上市,增加收益。”解勇说,2015年,他投入8万多元,建起了4个温室大棚,第二年又投入40多万元建起了11个高架棚。
温室大棚的建设,不但有效解决了天气变化给蔬菜带来的危害,而且提高了蔬菜水果的产量和质量,在市场上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2017年和2018年两年的收益超过30万元。解勇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带领乡亲共同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解勇不忘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截止到去年底,合作社共在本村流转土地500多亩,涉及280多户村民,超过本村总户数的三分之二。“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为600元至1000元。”解勇说,土地流转,受益最大的是村里的贫困户。目前,解家庄村的4户贫困户,全部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
年近古稀的村民解法冬无儿无女,与老伴儿相依为命。“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地里的活儿干不动了,是解勇主动找到我家,流转了我的土地。”解法冬说,他把4亩多的责任田,流转给合作社,最多时每年能拿到4000多元,再加上低保金,老两口儿的日子很宽裕。
同时,合作社还通过流转+务工的方式,将村民吸收进来,为他们创造工资收入。“我年龄大了,合作社总是给我安排最轻松的活儿,但工钱可不少给,每天有60块钱呢!”70多岁的贫困户解文端说,他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每年在合作社做两个多月的零工,工钱加土地流转金足够他一个人一年的开销了。
“我们老两口儿常年在合作社里上班,主要负责除草、灌溉等工作,挺轻松的。”村民解山祥说,他以前在建筑队做工,活儿累挣得还不多,现在他们老两口儿每月光工资就有4000元,日子越过越有滋味。目前,解勇的合作社仅雇用长期工就达30多人,有效解决了村民们增收难的问题。
退伍不忘战友情谊
事业有了起色,解勇想起和他一样从部队退役的战友们。“每当遇到生活有困难的退役老兵,总想着去帮助他们。”解勇说,截止到目前,合作社已帮助15名退役军人安排了工作。
西城村退役军人崔立辉是解勇的同期战友,也是他多年的好朋友。“立辉以前在外搞建筑,后来因为要照顾父母,不能外出工作,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解勇得知情况后,亲自来到崔立辉家中,请他到合作社工作。
“我在合作社主要负责送货等事项,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崔立辉说,在这里工作,既可以挣钱,还不耽误照顾父母,我打心眼里感谢解勇。”
61岁的退役兵解耀民同样是被解勇安排进来的短期工。“我以前是给别人开大车跑运输的,超过规定年龄后,解勇就让我来这儿上班了。”解耀民说,他一年在合作社工作8个月,年收入有3万多元。“挣的钱不仅够我们老两口儿花销,还能补贴孩子们呢!”解耀民高兴地说。
此外,解勇还时刻不忘关照附近村镇的留守中老年人。“吸纳这些村民就近到合作社打工,照顾家庭、挣钱两不误,从而缓解他们的生活困境。”解勇说。
“红火的日子得靠自己努力,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我在部队里学到的。”解勇说,“下一步,我打算再建一批温室大棚,开发出更多的工作岗位,让更多的乡亲增加收入,早日奔向富裕之路。”记者赵海涛、见习生雷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