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京辉:大棚蔬菜带来幸福生活
图为姚京辉正在大棚里锄草。
棚外,寒风凛冽,草木萧萧;棚内,温暖如春,生机勃勃。走进北城区西里元社区居民姚京辉家的温室大棚,一畦畦蔬菜长势喜人,绿油油铺满了整个大棚。
目前,姚京辉家里有4个这样的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各种蔬菜。“我们家有5亩地,每年纯收入就有四五万元。”姚京辉一边锄草,一边说。
冬天种香菜、韭菜、茴香,春天种植菜花、小白菜,夏天种植青椒、茄子,秋天种植豆角、大白菜,根据季节变化,姚京辉家的地里一年四季有收成,而且都是当季热销的农作物。
“土地是个宝,只要勤动脑,肯用力,这地里的收入就会高。”姚京辉笑着说。现在笑着侃侃而谈的姚京辉也经历过挫折。2018年以前,他家搭的只是土木结构的简易大棚,种植技术落后,冬天的时候有时会出现秧苗冻死的情况。
“农作物产量低,自然就赚不到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姚京辉四处打听,从朋友和网上搜集专业的种植知识。2018年,姚京辉投资1.5万元,新建了4个钢结构大棚。
“这钢结构大棚保温效果好,农作物收获期长了,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产量。”姚京辉说。除了新建大棚,姚京辉还经常从网上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自己摸索着种植,有的方法效果很不错。
去年秋天,大白菜上出现了蚜虫,姚京辉从网上学到用“黄板诱蚜”的物理防治方法,利用蚜虫对黄色强烈的趋性,诱杀有翅蚜虫,既环保又节约。
“想要种好菜,还是要靠科学的力量。”姚京辉笑着说。随着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姚京辉家开始在提高自家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
“原来种菜技术含量低、种植成本大,种的还都是大路货,没销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种的是有机蔬菜,有市场,好销售。”姚京辉笑着说,“再加上迎宾大道修好了,交通也更方便了,来我们村的商贩也多了,卖菜就更方便了。咱以后的好日子还得靠种地。”
张仁宗:年年有涨头,日子有盼头
“这几年,退休金连年上涨,日子越过越舒坦呐!”张仁宗脸上满满的幸福感。1月10日,记者见到张仁宗时,他正带着老体协梧桐树艺术团的老人们,在缔景城小区演出。
74岁的张仁宗2007年从原市卫生局退休。“刚退休时,我的工资只有1200多元,老伴又是农民,日常花销全靠这点退休金,省吃俭用才勉强够用。”张仁宗说,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和老伴从没有向儿女们张过口。
“最近几年,退休金涨得一次比一次多,现在我退休金3700多元。”张仁宗拿出自己的工资发放打印记录,指着上面不断变化的数字高兴地说。
如今,张仁宗再也不用为钱担心。“孩子们孝顺,我们老俩也不用怕钱不够用。每天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张仁宗说。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吃穿上,如今,老俩口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每天的生活都丰富多彩。
2010年,张仁宗开始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任副秘书长。“上班的时候,大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少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张仁宗说。
退休后,空闲的时间也多了,有时间也有精力去享受生活,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张仁宗身边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退休老人。“我们定期有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三五成群邀在一起外出旅游。”张仁宗笑着说,“我们都已经进入晚年。年年都在增加的工资,有医疗保险,有各方面都享受到优惠照顾的养老证,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快乐开心。”
“现在,我的退休生活幸福安逸,子女工作顺遂如意、子孙上学安心便利,这都归功于国家的惠民政策好。”张仁宗说,我相信,我们的晚年生活也会越过越精彩。
马会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马会龙正在打扫牛舍。
用铁锹给牛投喂好饲料,看着牛在围栏里一边哞哞的欢叫,一边吃着刚拌的草料,马会龙手上满是老茧,脸上却堆满了笑容。
马会龙是号头庄乡官道庄村人,母亲身患慢性病,父亲智力四级残疾,治病不仅用去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许多债务。
由于一双儿女还年幼,需要人照顾,马会龙不能外出打工,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2016年,马会龙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那是政府的关心与帮助,而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想办法摘掉这顶帽子。”马会龙说。
针对马会龙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结合他本人的意愿,村里安排马会龙到养殖场打工。
“我还年轻,有的是力气。我不怕苦也不怕累,我用自己的双手劳动,一定能摆脱穷日子。”马会龙坚定地说。
2017年3月,马会龙正式开始上班。每天早上七点到养殖场,喂牛、粉碎牛饲料、打扫牛舍……马会龙一天都在和牛“打交道”。“刚到养殖场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只能按照场里的规定尽量做到最好。”马会龙说。
一有时间,马会龙就主动向场里的老人请教,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
辛苦的付出总会有回报。马会龙的工作得到养殖场负责人的认可,很快他从试用期成为了正式工,工资也涨到了每月2000元。
“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再加上种地的收入,这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马会龙高兴地说,不仅如此,养殖场就在本村,在打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人。
随着收入的增加,马会龙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过年我打算给家人都买一件新衣服,再买点年货,剩下的钱存起来,留以后用。”抚摸着正在吃料的牛,马会龙感慨地说,“多亏精准扶贫政策,让我脱了贫,过上好日子。我要好好工作,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
本报记者张春红、张晓红、张玉凤见习生姚若璇
图为姚京辉正在大棚里锄草。
棚外,寒风凛冽,草木萧萧;棚内,温暖如春,生机勃勃。走进北城区西里元社区居民姚京辉家的温室大棚,一畦畦蔬菜长势喜人,绿油油铺满了整个大棚。
目前,姚京辉家里有4个这样的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各种蔬菜。“我们家有5亩地,每年纯收入就有四五万元。”姚京辉一边锄草,一边说。
冬天种香菜、韭菜、茴香,春天种植菜花、小白菜,夏天种植青椒、茄子,秋天种植豆角、大白菜,根据季节变化,姚京辉家的地里一年四季有收成,而且都是当季热销的农作物。
“土地是个宝,只要勤动脑,肯用力,这地里的收入就会高。”姚京辉笑着说。现在笑着侃侃而谈的姚京辉也经历过挫折。2018年以前,他家搭的只是土木结构的简易大棚,种植技术落后,冬天的时候有时会出现秧苗冻死的情况。
“农作物产量低,自然就赚不到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姚京辉四处打听,从朋友和网上搜集专业的种植知识。2018年,姚京辉投资1.5万元,新建了4个钢结构大棚。
“这钢结构大棚保温效果好,农作物收获期长了,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升产量。”姚京辉说。除了新建大棚,姚京辉还经常从网上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自己摸索着种植,有的方法效果很不错。
去年秋天,大白菜上出现了蚜虫,姚京辉从网上学到用“黄板诱蚜”的物理防治方法,利用蚜虫对黄色强烈的趋性,诱杀有翅蚜虫,既环保又节约。
“想要种好菜,还是要靠科学的力量。”姚京辉笑着说。随着种植技术的逐渐成熟,姚京辉家开始在提高自家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
“原来种菜技术含量低、种植成本大,种的还都是大路货,没销路。现在不一样了,咱们种的是有机蔬菜,有市场,好销售。”姚京辉笑着说,“再加上迎宾大道修好了,交通也更方便了,来我们村的商贩也多了,卖菜就更方便了。咱以后的好日子还得靠种地。”
张仁宗:年年有涨头,日子有盼头
“这几年,退休金连年上涨,日子越过越舒坦呐!”张仁宗脸上满满的幸福感。1月10日,记者见到张仁宗时,他正带着老体协梧桐树艺术团的老人们,在缔景城小区演出。
74岁的张仁宗2007年从原市卫生局退休。“刚退休时,我的工资只有1200多元,老伴又是农民,日常花销全靠这点退休金,省吃俭用才勉强够用。”张仁宗说,为了不给孩子们添麻烦,我和老伴从没有向儿女们张过口。
“最近几年,退休金涨得一次比一次多,现在我退休金3700多元。”张仁宗拿出自己的工资发放打印记录,指着上面不断变化的数字高兴地说。
如今,张仁宗再也不用为钱担心。“孩子们孝顺,我们老俩也不用怕钱不够用。每天想吃什么,就买点什么。”张仁宗说。生活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吃穿上,如今,老俩口积极参加各种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每天的生活都丰富多彩。
2010年,张仁宗开始在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任副秘书长。“上班的时候,大家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很少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张仁宗说。
退休后,空闲的时间也多了,有时间也有精力去享受生活,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张仁宗身边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的退休老人。“我们定期有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三五成群邀在一起外出旅游。”张仁宗笑着说,“我们都已经进入晚年。年年都在增加的工资,有医疗保险,有各方面都享受到优惠照顾的养老证,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快乐开心。”
“现在,我的退休生活幸福安逸,子女工作顺遂如意、子孙上学安心便利,这都归功于国家的惠民政策好。”张仁宗说,我相信,我们的晚年生活也会越过越精彩。
马会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马会龙正在打扫牛舍。
用铁锹给牛投喂好饲料,看着牛在围栏里一边哞哞的欢叫,一边吃着刚拌的草料,马会龙手上满是老茧,脸上却堆满了笑容。
马会龙是号头庄乡官道庄村人,母亲身患慢性病,父亲智力四级残疾,治病不仅用去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了许多债务。
由于一双儿女还年幼,需要人照顾,马会龙不能外出打工,日子过得异常艰难。
2016年,马会龙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的帽子戴在头上,那是政府的关心与帮助,而我们自己也要努力,想办法摘掉这顶帽子。”马会龙说。
针对马会龙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结合他本人的意愿,村里安排马会龙到养殖场打工。
“我还年轻,有的是力气。我不怕苦也不怕累,我用自己的双手劳动,一定能摆脱穷日子。”马会龙坚定地说。
2017年3月,马会龙正式开始上班。每天早上七点到养殖场,喂牛、粉碎牛饲料、打扫牛舍……马会龙一天都在和牛“打交道”。“刚到养殖场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懂,只能按照场里的规定尽量做到最好。”马会龙说。
一有时间,马会龙就主动向场里的老人请教,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
辛苦的付出总会有回报。马会龙的工作得到养殖场负责人的认可,很快他从试用期成为了正式工,工资也涨到了每月2000元。
“一个月2000元的工资,再加上种地的收入,这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有近2万元的收入。”马会龙高兴地说,不仅如此,养殖场就在本村,在打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人。
随着收入的增加,马会龙一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过年我打算给家人都买一件新衣服,再买点年货,剩下的钱存起来,留以后用。”抚摸着正在吃料的牛,马会龙感慨地说,“多亏精准扶贫政策,让我脱了贫,过上好日子。我要好好工作,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
本报记者张春红、张晓红、张玉凤见习生姚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