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我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李云贺: 这里是充满爱和寄托的地方

时间:2020-03-20 09:53:29  来源:  作者:


李云贺(左一)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与同事们合影。
  “知道自己能去雷神山时,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这里是充满爱和寄托的地方。”从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到雷神山医院,李云贺已经完全适应了“战场”紧张的战斗状态。
    李云贺是省七院心内科医生。2月21日,他随河北支援湖北医疗队到达武汉。经过几天的休整和培训,他被分派到武汉红十字会医院12病区。
    2月25日,是李云贺正式进入病区工作的第一天。“新的工作地点,再加上全是确诊病人,心里确实有点忐忑。”李云贺坦言,“可当我进入病区,透过护目镜看到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倾尽所学,尽快把他们治好。”
    李云贺和同事一起尽快的熟悉环境,了解病人的详细情况。在病区,防护工作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这里,有专门工作人员盯着我们一步步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穿上工作裤、防护服等防护‘铠甲’。”李云贺说。
    查房、开医嘱、写记录、收病人……隔离病区的工作琐碎而繁重。厚重的防护服、紧紧压在鼻梁上的口罩,李云贺的全身都被裹起来。
    “跟往常看周围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听力下降、呼吸费力、做什么动作都很困难。”李云贺笑着说,“身上这防护服就像宇航服,又重,又不透气。”
    因为带着眼镜,穿上防护服后,李云贺的镜片就经常起雾。“还是听了同事的建议,在镜片上涂上碘伏,起雾的状况才好一点儿。”李云贺说,“穿着防护服查房,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
    病区里,实行倒班制,白班4个小时,夜班8个小时,每班两名医生。“不过,如果上一班的人因为特殊情况没来,我们就要及时顶上去。总之,就是随时待命、随叫随到。”李云贺介绍说。
    李云贺和同事要负责二十多名患者的救治工作。虽然以轻症患者为主,但许多患者在患有新冠肺炎的同时,还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而这,对李云贺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李云贺负责的患者中,有一名70多岁的老人。由于患有老年痴呆症,又没有亲人的陪伴,老人经常哭闹着要回家,还会闹脾气,不让医护人员救治。
“我们就像哄小孩一样哄着她,跟她说,你得好好吃饭,好好治疗,这样才能快点儿好,才能回家。”这位患者给李云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李云贺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经过十几天的治疗,老人健康出院。“出院的时候,她还主动跟我们打招呼,说再见。”李云贺说,“我觉得这十几天的相处,她已经将我们当成了她的家人。”
    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忙碌的同时,还有许多事让李云贺感动不已。病区里,一位被大家称为“田教授”的患者,每次查房时都会竖起大拇指,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我们进病区的时候,他就已经在这里接受治疗了。”李云贺说,“他让我感到了医患之间互敬互爱、和谐相处那种暖心的氛围。”
    对于李云贺来说,每次病人治愈出院,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医生的职责就是治病救人。每次看到病人好转、治愈出院,我就特别高兴。患者能够早日治愈,早点出院,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李云贺说。
    3月8日,结束了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工作,休整几天后,李云贺又接到进入武汉市新冠肺炎患者收治最多的医院之一雷神山医院继续开展工作的通知。
“不论在哪儿,医生的使命都是相同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李云贺说。
    李云贺的妻子王从龙是省七院医务处的一名工作人员。夫妻二人在不同的岗位,诠释着同样的担当。丈夫走后,老人担心儿子,孩子想念爸爸。作为家里最大的精神支柱,王从龙每天面带微笑,劝慰老人、安抚小孩。
    李云贺的大儿子今年6周岁。父亲去武汉后,孩子就总是围着王从龙问她:“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想爸爸了。”
    王从龙只能耐心的一次次跟孩子解释。“他平时工作一直很谨慎,我相信他有这个能力,也相信他一定能平安回来!”王从龙说。
    记者张玉凤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