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我们要把缂丝技艺传承下去

时间:2020-08-28 15:38:08  来源:  作者:

       
       程苗欣(左)指导女儿郭菲制作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程苗欣是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2018年认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州缂丝”代表性传承人。“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认定,我被认定为定州缂丝第八代传承人。”程苗欣说。
       程苗欣是定州市孟家庄村人。而孟家庄村早在2012年就被河北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村”。一个非乡非镇的小村庄能被列为历史文化名村,与它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我从小就爱绣绣织织,而真正开始学缂丝是结婚后跟着婆家奶奶学的,那年我19岁。”程苗欣说。
       据程苗欣的丈夫郭彬儒介绍,他们家世代从事缂丝织造,不过那时候并不以此为生,大多是在冬闲的时候做,而全家全身心开始投入制作缂丝,缘于一次偶然相遇。
       2013年秋天,一位山西的客商杨先生途经孟家庄村,看到路边有个大牌子,上写“中国缂丝之乡”,而他不认识其中的“缂”字,就停了车,问村民这个字读啥,是什么意思。了解之后,又打问到郭彬儒的妻子程苗欣会做,就慕名找到郭家。经过详细询问并观看样品,决定定制一件。时间不长,杨先生再次来到孟家庄,拿来一张“百福图”,指定要做这个,并说定价12万元,完工后来取。
       两年多后,杨先生来取货时,给了15万元,说多出的钱买个空调吧,就能一年四季干活了。“说实话,那时我们家条件真不行,住在几间小土房里,夏天热,冬天冷,干那个活儿可苦了媳妇了,而这笔钱也成了我们家一笔大收入。”郭彬儒说。
       后来,杨先生又前前后后到孟家庄十几次,带来了不少亲朋好友,买走了很多缂丝。就这样,定州孟家庄郭家媳妇程苗欣会做缂丝的事传得越来越远。
       而定州缂丝的快速发展壮大,则主要得益于国家、省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2016年,河北省和定州市先后共出资35万元,帮助他们建了一座“定州缂丝展览馆”。这座缂丝展览馆建筑面积1500余平方米,包括楼上楼下两个展厅,里面摆放着数百件精美的缂丝艺术品,一幅最大的牡丹图,是程苗欣花了两年零八个月完成的。其中还有更著名的,那就是程苗欣仿制的,原件为沈子蕃制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缂丝制品《梅鹊图》,一树寒梅,两只喜鹊,极其生动精美。
       “2016年底,定州市政府奖励全市纳税大户的奖品就用的我们家的缂丝,大大小小数十件,把我们家的缂丝基本清空了。”郭彬儒说。据介绍,之所以用缂丝做奖品,一是支持定州缂丝的发展,二是想让好东西多留点在定州,“藏宝于民”嘛。
       制作缂丝,虽很辛苦,但能为家里带来丰厚的收入,程苗欣乐此不疲。短短数年,程苗欣一家依靠制作缂丝,迈进了小康生活。
       几年前,程苗欣家还开办了定州缂丝传习所,传授缂丝技艺,传播缂丝文化。而在她众多的弟子当中,女儿郭菲无疑是她最为得意的。
       今年28岁的郭菲原来并不准备跟妈妈做同样的事情,是故宫博物院老专家的一番话,坚定了她的信念。2014年,高中毕业的郭菲准备考大学,出去闯天地,恰逢那位老专家来到他们家,对郭菲说:“你如果能把缂丝技艺传承下去,比上大学更有意义。”从此,郭菲决定今生与缂丝共命运。
       为更好地传承缂丝,郭彬儒和程苗欣没舍得把女儿嫁出去,而是为她招了个上门女婿。婚后生有一儿一女,小孙女今年6岁了,正是他们的又一代希望。
       郭彬儒告诉记者,他家有20亩地,他准备栽一些桑树,养上蚕,再盖一个五层的大楼,把养蚕、选茧、缫丝、缂丝制作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参观者一站了解清楚。“我们一定要把定州缂丝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再也不能让它失传了。”郭彬儒说这话时,程苗欣和女儿郭菲都坚定地点了点头。
       河北工人报记者吕新生、通讯员齐龙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