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梦怡)近日,记者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2021年至2023年,我市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工程三年行动,以风貌特色塑造、产城融合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更新改造、宜居环境打造、城市管理提升为重点,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品质,推动定州高质量发展。
开展风貌特色塑造专项行动
提升规划设计水平,健全“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序编制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建立规划人口规模、三条控制线、产业发展布局、建设正负面清单等管控制度。完善总体城市设计,科学确定城市整体形态、开发强度、规划建设参数等指标,防止“千城一面”,打造“一城一韵”。
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商业中心、文体中心、重要街道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客厅”。实施“绿色发展、中心集聚、产城融合、特色营造”的国土空间优化战略,打造“丰畴沃野、蓝绿相融、古今交辉”的魅力城市,形成“一心三廊,六群多点”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利用,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微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加强城区建筑管控,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加大优秀建筑设计正面引导力度,加强标志性建筑设计监管,打造更多城市亮点和精品建筑。严格控制自然生态、景观敏感等重点地段周边建筑高度,保持视线通廊,保护好传统格局和风貌。
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商业中心、文体中心、重要街道等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打造“城市客厅”。实施“绿色发展、中心集聚、产城融合、特色营造”的国土空间优化战略,打造“丰畴沃野、蓝绿相融、古今交辉”的魅力城市,形成“一心三廊,六群多点”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格局。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利用,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微改造、微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加强城区建筑管控,探索建立城市总建筑师制度,加大优秀建筑设计正面引导力度,加强标志性建筑设计监管,打造更多城市亮点和精品建筑。严格控制自然生态、景观敏感等重点地段周边建筑高度,保持视线通廊,保护好传统格局和风貌。
开展产城融合发展行动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发挥城市不同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提高产业与城市资源禀赋匹配度,增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能力。集中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为产业经济和城市发展提供强劲支撑。深入推广“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新模式,促进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促进产城互动融合,有序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要素互动共赢、良性循环。依托定州经济开发区,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打造产业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格局,拓展城市经济发展新空间。
发展“河北建造”,加快转变建筑建造方式,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培育装配式建筑示范市和产业基地。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促进“河北建造”加快发展。
促进产城互动融合,有序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要素互动共赢、良性循环。依托定州经济开发区,统筹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打造产业新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新格局,拓展城市经济发展新空间。
发展“河北建造”,加快转变建筑建造方式,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广钢结构装配式等新型建造方式,培育装配式建筑示范市和产业基地。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深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促进“河北建造”加快发展。
开展公共服务配套专项行动
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并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教育设施建设,完善教育配套资源,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加快消除城镇大班额,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完善卫生健康设施,加快市办公立医院提标扩能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域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发展普惠性托育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按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养老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对乡镇文化站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加大实施五馆一中心项目建设,2023年,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等级评估三级以上建设标准。开展基础设施完善专项行动
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绕城公路建设改造,解决好城区国省干线过境交通问题。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提高街巷支路密度,消除断头路,优化布局客运站、公交站点,加强自行车、人行道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合理布局建设改造无障碍设施,提升特殊人群出行便利度。
加快供水节水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供水管网,提高管网覆盖率,推动建成区内自备井关停。严格执行公共供水水质标准,提升水厂水质检测能力,确保公共供水安全。大力创建节水型城市,推动工业、环境生态及生活节水,促进全社会节水。
提高燃气供热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提高供应保障能力。优化调整热源结构,在保障热源充足稳定的基础上,建立以集中供热为主、分布供热和分散采暖为辅的清洁供暖体系。
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功能,全力加快推进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中节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投产并网发电,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深化“厕所革命”,完善城区公厕规划布局,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机械化清扫能力。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要求,严把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行政许可关,在方案审批阶段,保障配建停车位优先实施,确保配建停车位稳步增长。适度超前布局充电桩,积极推动单位内部停车资源开放共享。推广智慧泊车系统,提高设施周转率,提升动静态交通管控效能。
完善卫生健康设施,加快市办公立医院提标扩能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市域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发展普惠性托育体系。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按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对养老服务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对乡镇文化站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加大实施五馆一中心项目建设,2023年,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达到国家等级评估三级以上建设标准。开展基础设施完善专项行动
推进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绕城公路建设改造,解决好城区国省干线过境交通问题。优化城区路网结构,提高街巷支路密度,消除断头路,优化布局客运站、公交站点,加强自行车、人行道建设,倡导绿色出行。合理布局建设改造无障碍设施,提升特殊人群出行便利度。
加快供水节水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公共供水管网,提高管网覆盖率,推动建成区内自备井关停。严格执行公共供水水质标准,提升水厂水质检测能力,确保公共供水安全。大力创建节水型城市,推动工业、环境生态及生活节水,促进全社会节水。
提高燃气供热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燃气应急储备制度,提高供应保障能力。优化调整热源结构,在保障热源充足稳定的基础上,建立以集中供热为主、分布供热和分散采暖为辅的清洁供暖体系。
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功能,全力加快推进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实现中节能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行投产并网发电,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深化“厕所革命”,完善城区公厕规划布局,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升机械化清扫能力。
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严格按照建筑物配建停车位指标要求,严把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行政许可关,在方案审批阶段,保障配建停车位优先实施,确保配建停车位稳步增长。适度超前布局充电桩,积极推动单位内部停车资源开放共享。推广智慧泊车系统,提高设施周转率,提升动静态交通管控效能。
开展城市更新改造专项行动
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严格把握棚户区改造范围和标准,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年度棚改任务。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科学编制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确定改造内容,统筹改造水、电、气、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养老、托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科学安排城中村改造推进时序,加快改善城中村村民居住环境。
补齐市政管网短板,新建排水管网全部按雨污分流制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提升再生水利用率。滚动实施老旧管网改造,供水、供热、燃气新增老旧管网实现即有即改、应改尽改。开展市政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普查,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改造和消除“易涝点”逐步完善排水防涝设施体系。统筹建成区水资源利用,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
补齐市政管网短板,新建排水管网全部按雨污分流制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提升再生水利用率。滚动实施老旧管网改造,供水、供热、燃气新增老旧管网实现即有即改、应改尽改。开展市政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普查,建立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坚持系统观念,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改造和消除“易涝点”逐步完善排水防涝设施体系。统筹建成区水资源利用,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自然蓄水排水能力。
开展宜居环境打造专项行动
推广建筑节能,落实《河北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推进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落实,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大力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因地制宜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提升新建居住社区建设水平,科学规划设计空间布局、景观风格、建筑外貌、户型结构,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创建绿色社区,以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宜居环境、培育绿色文化、提高智能化水平为重点,持续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动员更多的社区主动创建绿色社区,推动社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以园林城、生态园林城、人居环境奖创建为重要抓手,注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效实施,打造独具特色、流畅的绿色线性空间。因地制宜建设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型公园,推进绿道绿廊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园服务体系,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积极创建星级公园和园林式单位、小区、街道,对现有绿地进行绿更新、微更新,不断提高绿地品质。开展城市管理提升专项行动
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开展城市体检试点,参照城市体检试点方案及省级城市体检标准,全面评价城市发展状况,重点针对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等方面,找出短板弱项,提出“诊疗药方”,加快整治提升。
整治市容市貌秩序,以“洁净、整齐、有序、绿色、美丽”为目标,开展容貌环境“十乱”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优化牌匾广告设置,整顿街道空间秩序,规范市场推点,治理交通环境。深入推进污染源治理,全面落实《河北省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强化施工、裸露地面和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健全空气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强化精细管理能力,全面推行覆盖城区的街长、路长、巷长责任制,实现网格化、精准化管理。对房地产违法预售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监管力度,开展普法宣传。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推进以街区为单元的微更新、微整治。
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对建成区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更新改造,全面提升设施运行服务效率和事故监测预警能力。以数字化城管平台为基础,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持续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全程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加快新技术、新标准推广应用,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加强新建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危险房屋安全排查整治。
健全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确保设施安全运营。科学确定城乡消防安全布局,有序规划建设消防队(站),按照标准建设和维护公共消防设施。建立城市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健全信息互通、协调联动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提升应急处置、系统治理等综合防灾水平。充分利用场馆、绿地及地下空间等建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
推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提升新建居住社区建设水平,科学规划设计空间布局、景观风格、建筑外貌、户型结构,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因地制宜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创建绿色社区,以基础设施绿色化、营造宜居环境、培育绿色文化、提高智能化水平为重点,持续推进绿色社区创建行动。建立健全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机制,动员更多的社区主动创建绿色社区,推动社区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以园林城、生态园林城、人居环境奖创建为重要抓手,注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效实施,打造独具特色、流畅的绿色线性空间。因地制宜建设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各类型公园,推进绿道绿廊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园服务体系,提高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积极创建星级公园和园林式单位、小区、街道,对现有绿地进行绿更新、微更新,不断提高绿地品质。开展城市管理提升专项行动
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开展城市体检试点,参照城市体检试点方案及省级城市体检标准,全面评价城市发展状况,重点针对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等方面,找出短板弱项,提出“诊疗药方”,加快整治提升。
整治市容市貌秩序,以“洁净、整齐、有序、绿色、美丽”为目标,开展容貌环境“十乱”专项整治。严格执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优化牌匾广告设置,整顿街道空间秩序,规范市场推点,治理交通环境。深入推进污染源治理,全面落实《河北省扬尘污染防治办法》,强化施工、裸露地面和道路扬尘污染防治。健全空气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强化精细管理能力,全面推行覆盖城区的街长、路长、巷长责任制,实现网格化、精准化管理。对房地产违法预售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监管力度,开展普法宣传。实施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推进以街区为单元的微更新、微整治。
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对建成区道路、桥梁、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环卫、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更新改造,全面提升设施运行服务效率和事故监测预警能力。以数字化城管平台为基础,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持续开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全程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加快新技术、新标准推广应用,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加强新建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实施危险房屋安全排查整治。
健全生命线应急保障系统,确保设施安全运营。科学确定城乡消防安全布局,有序规划建设消防队(站),按照标准建设和维护公共消防设施。建立城市治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控”机制,健全信息互通、协调联动的风险防控工作体系,提升应急处置、系统治理等综合防灾水平。充分利用场馆、绿地及地下空间等建设各类应急避难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