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生机

时间:2021-07-30 10:21:34  来源:  作者:

在保护和传承中焕发生机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纪实
 
       
       图为缂丝传习基地,工作人员在制作缂丝。(资料片)记者赵梦怡
       近年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水平。
       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2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人,市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1人。
让非遗融入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我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开展解咬村皮影戏进景区活动,充分发挥贡院景区的桥梁纽带作用,让皮影戏等非遗文化与旅游“牵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活动现场,吸引了省内近千名游客,极大调动了游客的参与热情。
       文庙祭孔典礼活动中,20余名小学生身着汉服,参加了庄严的祭孔典礼,表达对先师的敬仰之情。该活动,让孩子们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和乐氛围,凝聚了民族精神。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我市举办了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群众参与度极高,增进了群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我市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6期网络中国节·春节,9期网络中国节·元宵《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线上展播活动;组织新宗熏肉、金牛药业、缂丝等非遗企业参加河北“非遗购物节”活动,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展示销售方式,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群众。
让非遗传承有力
       保护和传承非遗就要提升传承效果。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市完成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完成了市级以上传承人绩效考核、14项省级非遗项目调研、《定州秧歌剧本集》印刷出版工作。
       近年来,我市通过各种渠道提升传承实践能力,组织文化馆业务骨干及市级以上传承人召开子位吹歌研讨会,为子位吹歌保护和传承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举办“子位吹歌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壮大吹歌传承队伍。
       举办定州秧歌戏艺术专题培训班,邀请专家现场授课,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业技能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参加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力提升活动,采取课堂讲授及线上传播的方式,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提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同时,我市紧紧围绕提高技艺、助力脱贫的总体方针,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完成金牛眼药制作技艺、定州缂丝、定州焖子加工技艺等3家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工作,发挥非遗项目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化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帮助11名贫困人员参与学习传统工艺,激发内生动力,“扶志”“扶智”并举,有效促进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
让非遗“活”起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我市始终秉持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的原则,认真梳理落实各项工作,对非遗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出版发行了多项非遗画册,并完成了贡院展示利用工程,编制了“戴在身上的文明——精品首饰展”布展大纲,积极开展布展前期准备工作。
       为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我市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录制《云游定州》宣传音频6期,推出《定博藏珍小课堂》《定博讲故事》等线上讲座20余期;“五一”期间举办贡院科举场景再现、文庙国学教育研学活动;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在博物馆广场悬挂主题条幅,设立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向公众宣传我市馆藏文物、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
       启动“会动的博物馆——历史文化进校园、走基层、送军营”活动,制作文物展板,送展览进学校、进农村,宣传定州历史文化,大力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目前已进学校20所,受众师生一万多人。
       此外,我市对定州博物馆及各文物景区实行网上预约管理,配备红外测温设备,设特殊群体通道,关键区域加装监控,切实提升公共文化场馆及景区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招募志愿者,组织交流培训,让非遗在传承保护中逐渐动起来、活起来。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