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当好村民“贴心人” 念好增收“致富经”

时间:2021-09-02 09:59:10  来源:  作者:

图为工人正在检修农机。见习生周金月摄

初秋时节,走进邢邑镇邢邑村旺禾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十几位农民分散在田间,正在忙碌着。站在田地旁放眼望去,一片绿意盎然。

“我们合作社2014年成立,我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深知农民种地的辛苦,当时看到老乡们分散种植效益低、收入少,便和几个朋友琢磨着成立合作社,发展规模化种植。”旺禾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红勋说,目前,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600亩,涉及村民1700余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其中高粱成熟后,将直接供应贵州客商用于酿酒。

合作社成立之初就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投资900万元,修建了粮食储存库、农资储存库、农机具棚及科技培训中心、多媒体教室等设施,还帮农户引来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当好村民的“贴心人”。

“现在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统一耕种、管理、收获、销售,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又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托管、流转,农户可以有更多时间从事其它工作,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郭红勋说。

“岁数大了,腰腿大不如以前了,背药桶、扛铁锹都觉得费劲了,孩子们又都在外地务工,不经常回来,种地确实是吃力了。”种了大半辈子地,邢邑村70岁的村民刘仁辰感觉自己干不动了。

为难之时,刘仁辰了解到,把地托管给合作社,既省事又赚钱,于是决定把自家5亩责任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托管后,从种到收都不用操心,收入还增加了,真是省心又省力。”刘仁辰说。

与刘仁辰不同,村民王军田则是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平时还在合作社打工。“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用下地,每年就能有几千块钱的租金。而且,我在合作社里打工,每月还有不少收入,照顾家人和赚钱两不误,我非常知足!”王军田笑着说。

为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提高收益,合作社自成立以来,先后购置烘干塔3座、大型拖拉机6台、四轮自走式打药机6台、植保无人机2台,配套农业机械90余套,实现了小麦、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全程式一体化机械服务。“机械作业与传统人工作业相比,效率高出20倍以上。”郭红勋说,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种植效益也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我们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2台打药机和1台过筛机,现在已全部安装完成投入使用了。”郭红勋说,以后收获了农作物就可直接进入过筛,有效解决了粮食质量不高的问题。

此外,合作社还积极推广安全绿色种植理念和技术,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实施了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既节水又省工。“现在浇水非常方便,之前大水漫灌,浇一遍地要用六七十个人工,现在只要三四个人就行了。”合作社负责管理喷灌的工人郭海青告诉记者,安装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设备后,每年可节水26万吨,减少用工800余人次。

近年来,合作社坚持发展产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的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为己任,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和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我们多次承担农业农村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作业面积年均3万余亩,利用自身优势为周边广大种植户提供除草、防病虫害等服务,实现了农药的零增长。”郭红勋说,合作社还开辟了一块种植高粱的试验田,引进省农科院培育的高粱新品种、新技术,减少日常灌溉水量和喷洒农药量,与正常管理的农作物产量进行对比,着力发展绿色农业,进一步提高种植收益。

今年,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对此,郭红勋说:“这是对我们的鼓励也是鞭策,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作物,向农民传播新技术,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奠定坚实基础,带领更多村民共同走向富裕。”

见习生周金月、耿小桐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