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子超张玉凤
以前“三夏”麦收时节,许多农民都会因小麦秸秆的处理问题而头疼,然而在号头庄回族乡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这里的农民为小麦秸秆找到了好“婆家”。“打捆机”秸秆综合利用唱主角
6月17日上午,在号头庄回族乡吴定庄村的麦田里,记者看到,除了忙碌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外,还有两台农用机械形状怪异,显得格外惹眼。村民告诉我们,它们分别叫“搂草机”和“打捆机”。
一台拖拉机牵引着搂草机突突前行,所过之处,田地里的秸秆被收集成整齐的堆垅。随后,打捆机在拖拉机的牵引下,从秸秆堆垅上方开过,秸秆立即被“吃”进打捆机里。紧接着,机器尾部就“吐”出一个个长方体秸秆压缩块。
“我家有6亩地,以前麦收的时候,得费老大劲儿才能把麦秸秆清完。今年可省事啦,打捆机走一趟,秸秆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说起这件事,村民刘小社高兴地合不拢嘴儿,“人工收拾这点麦秸得多半天,又累又热。这打捆机一上阵,十几分钟就搞定,地面更干净,还有专人专车运走呢!”
不远处的麦田里,两位村民正在装运打好捆的秸秆。“这些秸秆都被当地的养牛场收购了,我们把秸秆压缩块拉到牛场里,过秤后卸到仓库,就能领到工钱。”村民刘增凯一边往车上搬运秸秆,一边对记者说,“因为我们乡是养殖大乡,来这儿作业的打捆机越来越多。这不,这块地刚打完捆,马上还要去别的地块。”
秸秆打捆机为何如此吃香?号头庄回族乡乡长马立鹏揭开谜底。“以前收完小麦后,多余的麦秸秆必须清理出去才能播种,费工费时又费力;清理出去后,还存在火灾隐患,给秸秆禁烧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增加了压力。现在,乡亲们坐在路边,打捆机就能又快又好地把活干完了。你说,怎么能不吃香呢?”
号头庄乡小麦种植面积6万余亩,秸秆打捆面积占种植面积的一半,极大地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为秸秆禁烧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牛老大”
成为废弃秸秆“好婆家”
记者来到位于吴定庄村的悦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仓库内,工人们正将秸秆块整齐地码放起来。“去年,作业的打捆机比较少,我都没抢到秸秆饲料。所以今年我很早就联系好了。”合作社负责人杨冲说,“我们合作社存栏奶牛625头,预计收购200吨秸秆草料才能满足一年的需求,现在已经收购了100多吨。”
近年来,号头庄回族乡一直在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上狠下功夫,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发现,小麦秸秆营养价值可完全替代饲料中的羊草,作为饲料的辅料使用,但价格却比羊草得多。
“市场上,一吨羊草的价格在1500元到1600元之间,而一吨小麦秸秆却只要500元,所以养殖户们都争相抢购。”杨冲说。
小麦秸秆打捆变成饲料后,一度讨人嫌的废弃秸秆,因此而找到了“婆家”。这样,不仅方便了百姓,让部分群众获利,还为养殖场的“牛老大”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疏堵结合助力秸秆禁烧工作
众所周知,每逢“三夏”时节,焚烧秸秆都会成为空气质量的时令性“大敌”。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还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该乡针对辖区养殖业发达的实际,积极鼓励、引导全乡养牛大户引进秸秆打捆机,把奶牛养殖与秸秆禁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标。
为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号头庄乡多次组织全乡村干部和养殖户召开秸秆综合利用专题会议,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提高环保意识。成立了4支专业巡逻队伍,每天24小时在岗在位,分区域检查秸秆禁烧工作,同时为外地机手提供维修、加油等免费服务,为秸秆综合利用和“三夏”工作顺利推进加油助力。
“今年的秸秆综合利用率比去年相对要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效、经验和不足,进一步加大对养殖户的宣传引导,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高效化和产业化发展,力争明年让更多的奶牛吃上这种小麦秸秆饲料,让更多农户受益。”马立鹏说。图为农民将打成捆的小麦秸秆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