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定州要闻>>

为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

时间:2021-10-20 10:02:39  来源:  作者:

为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

——我市深入实施“三代三公三优化”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三

“现在有新规定,办个体的话名称不能体现地域名,您赶紧跟家人商量商量,改个名字吧!”近日,在东亭镇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办事群众络绎不绝,中心主任白玉正耐心为一位准备开包子店的群众讲解办个体手续的新政策。

“综合服务中心融合了社会保障、市场准入、卫生健康、民政服务四个模块的服务内容,我们镇上4名工作人员每天在这里办公,养老保险认证、营业执照办理等业务都可以就近办理,老百姓不用再往市里跑了。”白玉告诉记者。

工作人员钮亚珍负责社会保障窗口的业务,每年4次的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钮亚珍和同事们都要为行动不便、上了年纪的群众上门办理。“有的老人年纪很大了,面部发生了变化,人脸识别通过不了,我们就上门,重新为老人拍照片进行认证,不让这些老人发愁。”钮亚珍说。

为群众办实事,更多是聚焦在一桩桩、一件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小事”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喜笑颜开、打心眼里满意。乡镇干部距离群众很近,对农村整体情况掌握最全,对群众“急难愁盼”事了解最深,直接服务群众最方便、最快捷。

为此,我市把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来抓,创新服务载体,整合各方资源,在全国率先建成市乡村三级综合便民服务体系,把470个村级服务站终端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构建了“供销社+村委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四位一体”服务平台,建立了村干部在综合服务站坐班值班制度,让干部多跑腿、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

同样的为民解忧服务,在大鹿庄乡帅村综合服务站也时时上演。

养老保险待遇认证、开贫困学生证明、粮补变更、残疾人参保……在该村综合服务站的党务政务办理记录本上,清晰地记录着为群众办理的每一项事宜,日期、姓名、办理事项、由谁受理、预计完成时限、满意度评价等一应俱全,周一至周五5名村“两委”干部轮流值班,挂牌服务,制度上墙,让老百姓办事不再难。

社会公共服务是综合服务站的另一重要功能。

“周一至周五,我们会帮大家办理电费、话费缴纳,养老金、低保金及各种补贴的支取等服务,以前浇地的电费老百姓都得去东亭镇供电所缴,现在走两步到服务站就能缴了,不用来回跑了!”村综合服务站负责人王玉妹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还帮助村民代买农资、配送米面蔬菜,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反响特别好。”

“去年4月份,受疫情影响,我们老百姓购买农资成了难题。王玉妹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想办法通过便民服务站帮我们集体代买种子、化肥等农资,只要把需求报给她,两三天后订购的农资就能送到村民家门口。”大鹿庄乡帅村村民陈海娟感慨地说。据统计,全市通过便民服务系统累计配送各类化肥1.1万吨、农药10万瓶、农用薄膜80余吨,解决了村民春耕备耕的燃眉之急。

三级综合便民服务体系的建立,让农民群众足不出户、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全程式”党务政务服务、“直供式”商品服务、“套餐式”公共服务,锻炼出一支支办实事、解民忧的群众代言人队伍,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事得以解决。

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市农村干部队伍中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行动,每名党员都承诺为群众办1—2件实事好事,深入开展服务对象大走访活动,村“两委”干部人均走访50人次,征求各类意见建议1万余条,对走访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7000余件,真正把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中。

本报记者严丽莎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