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永
省直管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多措并举、强力攻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低碳环保产业体系,助力“碧水蓝天”,为新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蓄足了后劲、奠定了基础。
定洲电厂―――
迈入“环保领跑”快车道
“京津冀首台600兆瓦等级燃煤机组“近零排放”通过168小时顺利运行,创造了目前国家等级空冷机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最优佳绩”。2014年12月23日,定洲电厂新闻发布会上喜讯刚刚传出,立即吸引了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社等诸多中央及行业媒体关注的目光。
“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评不达标的项目再大也坚决不上,我们坚决不要‘带毒’的GDP!”市委书记赵志栋多次在全市环保工作会议上强调。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节能减排是不可逾越的坡坎。本着这样的原则,定洲电厂按照建设“清洁高效、生态文明”美丽电站要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从2014年9月6日开始利用79天时间,完成了3号机组绿色改造,实现了燃煤机组由“削减排放”到“近零排放”的历史性转折,进入了“环保领跑”的绿色发展时期,为全市解决煤炭资源利用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成为京津冀首台600兆瓦等级“近零排放”燃煤机组,创造了同型机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最优的佳绩,更为京津冀地区节能减排和当地大气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汉大学―――
探索”智慧城市”新模式
“武汉大学节能环保工业研究院研发出了一整套技术方案,在一条电路断电的情况下,0.02秒的时间内迅速实现电路切换,彻底解决了困扰整个煤化工行业的共性问题。”河北旭阳焦化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英其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公司带来5000万元的产值”。
2014年4月11日,市委、市政府经过多次考察和市场分析,与武汉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联盟,成立了立足定州、面向京津冀的产、学、研服务平台―――节能环保工业研究院(简称研究院)。研究院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结合”的混合所有制体制,以及“开放、竞争、联合、共享”的运行机制,由3名中科院院士领衔,10多名国内外知名教授加盟,主要开展基础性环保理论研究、应用性的环保技术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武汉大学节能环保工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广金介绍,研究院成立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实施了9个项目,还有8个项目正在对接当中。研究院的蓬勃发展,对于河北省乃至全国强化节能减排、治理环境污染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北方资源基地―――
开启“绿色资源”大时代
2014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改造提升机械加工、铸造、钢网、体品、纺织、橡塑等作为推进传统产业上档升级的路径选择,在应对挑战中谋求产业转型,在改革创新中推动产业升级,取得了丰硕成果。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建设,就是橡塑产业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
从定州城区出发,向南驱车约12公里,就可以来到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而基地周边的村庄是全国最大的橡塑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集散地。该集散地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历经30余年的发展,拥有专业市场50多家,橡塑等再生资源年吞吐量达100万吨以上,生产加工企业200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如何科学引导这一群众基础深厚、市场需求旺盛的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绿色崛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审时度势,坚持“创新发展、有中生新”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办法,谋划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北方(定州)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基地规划占地10000亩,总投资200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占地4690亩,总投资100亿,以当地传统产业废旧橡塑回收加工为基础,重点引进橡塑加工、精深再制造、废旧机械电子拆解精深加工、报废汽车拆解精深加工再制造、物流运输与仓储、节能环保新能源六大产业,打造集生产、交易、信息、商业、金融、研发、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国家级再生资源产业基地。
一座绿意盎然的城市,必然会映出一张张灿烂幸福的笑脸。我市以重点项目助力“碧水蓝天”,凸显的是市委、市政府落实“一三一”发展战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政治谋略;折射的是各级各相关部门敬业奉献,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的大局观念,同时也是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参与环保事业的生动写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