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档案:浑源县,北岳恒山的所在地,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始置于西汉,定名于唐,因浑河发源于县境内,故名浑源县。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全县海拔高度为1050―2333米之间,山河交错,沟壑纵横,地貌特征为“南山北坡中盆地”。南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4%;北坡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9%;川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7%。境内河流主要有浑河、唐河,分属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水系和唐河水系。境内山脉主要为恒山山脉,西衔雁门,东延燕云,2000米左右山峰并肩而立,号称108峰。
浑源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龙头、旅游业为飞翼的发展中地区。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0.3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4.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43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724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21957万元。其中,现代农业扩张发展,被誉为“世界黄芪数中国,中国黄芪数浑源”的“圣药”黄芪新增规范化种植面积3.5万亩,“恒山黄芪”通过国家级认证;旅游业方面,恒山景区完成门票收入5503万元,接待游客90.3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3.7亿元。
或流水潺潺、波光潋滟;或波涛汹涌、咆哮奔腾;或烟波浩渺、松涛阵阵……这是人们对江河湖泊的普遍印象,但对河流源头到底是什么样子却很陌生。
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有太多太多美丽的地方。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地方,著名也好,小众也罢,当你去和它相遇并产生联系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带着一种情感和愿望在视线里跳跃,不时闪现。此时,这个地方才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浑源,此时此刻,因为走读唐河,她才真正走入了我们的视野。
唐河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唐河的源头到底什么样子?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的走读唐河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掀起唐河源头神秘的面纱
浑源,是我国中东部一个景色宜人的历史文化名城。
盛夏,碧绿的原野和起伏的山峦不时驶入我们的视线。从荣乌高速一直往西北,七、八个小时的路程,“两河之源”的浑源呈现在眼前。这个因北岳恒山而出名的神秘小城,被雄浑、壮观、迷人的自然风景所笼罩。
中国五岳之北岳恒山横亘于这个神秘小城的南面,县城就位于恒荫脚下。
这个只有35万人口的小城,自然景观优美,境内多山地,多水流,迷人的自然风景林区和原始林带让你体验最原始的自然美景,河流纵横遍布各地的源头活水,清澈见底的湖水让人陶醉。这里的大涞公路是山西通往河北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历史上通往雁北的一条主要官道,曾经走过众多英雄名士,文人墨客,为严峻雄伟的北岳恒山平添了几分“诗意”。
北岳恒山,绵延500里,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山岳和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文明,几度为历代帝王所尊崇,成为封建帝王祭祀圣地,自古被誉为“人天北柱”。奇峰耸立,山势巍峨,与泰山、华山、衡山、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李白遗墨“壮观”刻写石壁之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赞为“天下巨观”,更加增添了它的历史文化风韵和魅力。
进入浑源古城,这座小城显得古朴而幽静。城内道路至今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古色古香的青瓦屋顶民居,青石垒砌饱经风霜的墙壁,显示着浑源小城的古朴和别致。略带现代风韵的浑源古城犹如童话里藏在深山的一方城堡,那厚重的墙体、凝重的颜色,无一不透达出它沧桑而久远的历史记忆。
在这座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城街道上,让人不停的寻觅历史留给这座古城的岁月印记。这座休生养息的千年古城,曾多次毁于战火和自然灾难,如今依然坚挺地保留着千年模样,五代后唐时留下的浑源古城龟城蛇街古迹和建筑奇观、宋辽时期杨家将的作战遗迹等,已经成为古城最重要的文化标识。
为早日寻源,记者查阅当地县志等文献资料和走访各界人士发现,对于唐河源头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海河今昔纪要》称其有三源,西源曰沤夷河,东源曰汤水,正源曰?A水。
《浑源州志》记载,“州南七里,高二里,盘踞四里,像翡翠的屏风一样秀丽,南与玉华?o相连,是?A水的发源之地。”这里记载的翠屏山又名高氏山。
《水经》记载,“?A水出灵邱县的高氏山。”《水经注》说,“山上有石铭,刻有冀州北界四字。”浑源旧志上说,“翠屏山高千余丈,方圆十里,是高氏山的别名。”《山海经》记载,“?A水出身高氏山,向东注入黄河。”《元和志.蔚州.灵邱县》记载的“呕夷水又名?A水,发源于县西北的高氏山。”……
这都是关于唐河源头位于县境中北部的恒山山脉翠屏峰之不同说法,而且还是出自史料。
另一说法是县境南部山区温庄村以南的红花沟、北正沟一带。
再就是县境中南部恒山山脉抢风岭。关于后两种说法,史书方面没有明显记载。我们查阅《浑源县志》,上面也没有定论。
为了进一步确定唐河源头到底在哪里,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科学分析和调查。
当地宣传部副部长佟永江帮我们找来大量资料,并同水利、方志办等相关部门专业人士广泛深入探讨,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卫星影像图等,科学严谨论证,以水文、地溶地貌、地质构造和山脉走向、水流分布等予以判断,最终确定唐河的发源地系恒山山脉抢风岭。
理论依据是―――浑源县系“北坡南山中谷地”地理地貌,恒山山脉位于县域中南部,也是我国这一区域海拔较高的山系。恒山,位于山西中部盆地带的西侧,大同盆地东南,与太行山相向,基本上是东北―西南走向,东北接大同与河北张家口区域的熊耳山,往西南方向与云中山、吕梁山相接,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恒山山系海拔最高的区域就是抢风岭。抢风岭是该县区域内浑河水系和唐河水系的分水岭。以抢风岭为界,西北河流形成浑河水系,东南形成唐河水系。而源头翠屏之说的翠屏山地处恒山西南延伸腹地,虽然有海拔较高的翠屏岭支撑,但源出的溪流往西北流入浑河水系,也就是桑干河上游,并不是史书说的唐河水源地。
唐河由抢风岭出发,通过多个水源地汇聚,形成沟壑,往南往东行走,横穿山脉而过,进入太行山系,借助山西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的巨大地势反差,横切了太行山北段,沿太行八陉中的蒲阴陉方向,直奔东方而去。而源自南部山区红花沟一带植被茂盛,水源充足,发源的溪流在抢风岭以南的龙咀村与唐河交汇,由于地势原因,尚不构成发源地,只是河流的水系供应地,系唐河支流。
抢风岭,就是唐河源头。
唐河源头明确后,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好奇的心情即刻驱车而行,挺进深山,踏石寻源。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途经抢风岭、连接浑源县和灵丘县的大涞公路快速前进。
刚一出城,猛地抬头,一座雾霭缭绕、雄浑伟岸的大山突然出现在眼前,心灵不禁为之一颤,好雄壮的一座大山呀!经过入山口,询问守门人得知,原来这座大山是五岳之北岳恒山的后山,怪不得如此让人震撼,不愧是中华名山!
车子一路疾驰,地势也在逐渐抬高。峰回路转,记者路过位于道路右侧的悬空寺景区和位于道路左侧的北岳恒山景区。修建在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悬崖峭壁间的悬空寺,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古代诗人赞叹:“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就连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都叹为“天下巨观”,其建造之奇特,不禁令人叫绝!
我们一路南下,在经过两个极具当地民俗建筑风格的小镇―――大磁窑镇和青磁窑镇后,地势陡然增高。一段颠簸路程后,地势开始降低,我们怀疑地势最高处就是抢风岭,但由于不熟悉地理环境而不敢确定。前行不久,我们遇到一位放牧的老汉。大爷姓甄,是附近火石头村人,今年70多岁,正背起割完的一筐青草准备回家。对于我们的问路,甄大爷热情地用浓重的山西方言重复回答“北面最高处就是抢风岭”。记者看去,山岭呈东西走向,绵延数十里,岭脚下还有个古村落。甄大爷不时用手指向抢风岭的位置。
我们调转车头,重新北上,在濒临峡谷的一处路边停车,南北向峡谷连接的北侧山峦就是东西走向的巍巍连绵山峰―――抢风岭。
沿着峡谷狭窄陡峭的下行盘山小路,我们一路颠簸步行向抢风岭方向前进,探寻唐河之源。抢风岭呈东西走向,远远望去,其南面山坡成“MW”状,而下面的峡谷底部就是唐河上游水道。在最后的“MW”的脚突处,隐约能看到一个梯田状、窑洞式的小山村,那里就是地图上标注的向阳村。
崎岖蹒跚步行,沿着羊肠小道,半个小时左右,记者到达抢风岭。
这里,峡谷毗连,曲流深幽,很多地带留下一层一层的沟壑,曲流从山体的高处向下延伸,在绝壁长崖处形成绝美的景观,山体被从天而降的雨水冲刷出峡谷深壑以后,沟壑两侧的岩壁也显出不断遭受侵蚀、坍塌、后退状态。完整的岩壁在重力、流水、风化作用下形成裂缝,裂缝不断加深、加宽、加长,导致岩体与山体分离,成为耸立的石柱石崖,那突兀群立的山峰让人眼前一亮,奇美的景观瞬间定格为永恒的风景。
为了便于记录,我们给顺抢风岭沟而下的沟壑进行了命名。“一号水沟”―――两座山脊间的凹沟,雨水来时通过凹沟倾泻而下,经过狭窄的盘山路迅速流入对应的下泄水道,进而流入唐河最原始河道。
由于此前并未下过雨,水沟没有水流流下。但记者注意到,整个抢风岭及唐河河道、峡谷两岸杂草丛生、荆棘密布,植被相对较茂盛,能涵养一定的水源,应该有水渗出。就此,记者下到“一号水沟”下泄水道底部河床处一探究竟。果然不出所料,在下泄水道底部河床处的一草木遮掩石隙间,不时有水滴出,前面有一小滩积水,记者大喜―――这就是唐河的“源头活水”!
记者继续沿抢风岭“M”盘山小道前行,相继发现了“二号水沟”和“三号水沟”,它们共同汇集山上雨水,一起流入唐河水道,形成了唐河上游之水。此前,由于雨水稀少,一眼望去,唐河河道处于干涸状态。但毕竟由于唐河水的滋润,河床及两岸植被茂密,宜耕处已被农民开垦种上了庄稼。唐河源水,依然养育着一方百姓。
经过“三号水沟”,记者来到了最后的“MW”的脚突高崖处,一个寂静、古朴,看似荒凉、由石头垒成的、梯田状窑洞式的小山村―――向阳村赫然面南而居。(下期:“印象浑源”之二)图片注解
图一、图二:在正式走读唐河前,记者团成员在认真查阅浑源县卫星影像图等地图资料和《浑源县志》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同浑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佟永江等领导和专业人士就唐河源头具体位置进行探讨和论证。
图三:唐河源头抢风岭远观。
图四、图五、图六:抢风岭“一、二号、三号水
沟”。
图七:抢风岭“一号水沟”的“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