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专题 > 走读唐河>>

文化淀泊 厚重白洋

时间:2015-12-16 10:20:39  来源:  作者:

 
 
     白洋淀内漂亮的仿古建筑群。
 
     白洋淀内停靠有序的游船。
 
     安新特色美食全鱼宴宣传栏。
 
     当地退休老教师向记者讲述雁翎队的英勇事迹。
 
     为纪念抗日小英雄张嘎子而建的嘎子村。
 
     雁翎队纪念馆匾额。

白洋淀内风景如画

休闲白洋淀:特产美食流连忘返访古白洋淀,领略历史革命文化
白洋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自古即是帝王巡幸驻跸之所,英雄辈出之地。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先后40余次游览白洋淀,并修建四所行宫,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文。白洋淀革命文化灿烂,是革命老区。闻名中外的雁翎队利用有利地形驱船为马、投苇当枪,神出鬼没于莽莽芦荡、辗转茫茫大淀,谱写了一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国的英雄赞歌;著名作家孙犁的《白洋淀纪事》奠定了我国文坛“荷花淀”文学流派的基调,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等优秀文学乡土气息浓厚,时代特色鲜明,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一道绚丽的景观。
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坐落于白洋淀文化苑,馆内16个展厅,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和文献资料,再现了水上游击战的烽火硝烟,是白洋淀红色旅游的重要载体。
走进雁翎队纪念馆,当年的八路军战地记者石少华留下的一幅幅老照片,将人们带回那段“一塘荷蕊皆含血,荡淀芦花尽请缨”的硝烟岁月―――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白洋淀,白洋淀的渔民和猎户划着渔船扛着猎枪,踏上保卫家园的战斗征程。在淀泊密布、苇壕纵横的白洋淀里,他们神出鬼没、来去无踪: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水上运输线,截获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铲除通敌的汉奸。白洋淀的每一个港汊间,都有战士们设下的埋伏网;每一片芦苇荡中,都有瞄准敌人的猎枪。
雁翎队的游击战让日寇闻风丧胆。芦苇丛每隔三五十米就有一条由淀中通向大淀的水道,水道中间还有无数河汊,四通八达,弯弯曲曲伸向远方。雁翎队利用高密的芦苇,迷宫一样的水道等有利地形,一次次成功截获小日本的装备。刚开始时,雁翎队的武器是大抬杆(水上打猎用的火枪),为防止枪上的药孔被水打湿,队员们常在信口(点火处)插上一根雁翎,所以人们称他们为“雁翎队”。战斗中,队员们趴在芦苇丛中一动不动,等敌人靠近,扣动扳机,大抬杆密集的铁砂粒穿过芦苇,向日本兵射去,很多日本兵当即倒栽葱一样倒向河中。另一组雁翎队员头顶荷叶,嘴衔苇管,从另一个方向包抄游向敌船,登船后,队员们个个杀红了眼,挥舞着大片刀向敌人猛砍,不少队员在战斗中与日本兵同归于尽。雁翎队员的水上作战,为坚持敌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犁纪念馆坐落于荷花大观园,馆前坐落着一尊呈坐姿、高3.3米的孙犁汉白玉雕像。纪念馆为三合院仿古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中间挂着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孙犁纪念馆”牌匾。南端为六柱木制碑亭,正面两柱有孙犁撰写的楹联“梦中屡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碑亭中间为汉白玉石碑,正面书“荷花淀派创立者孙犁”。中轴线上建有木制牌楼,孙犁所书“大道低回”牌匾挂牌楼中央。牌楼和展厅之间是孙犁纪念馆正房为主展厅,分七个部分,展示了这位文学大师的生平与创作。
孙犁系我国著名作家,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他生于1913年4月,1933年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6年来到安新县同口镇完小教书,1938年参加抗日队伍,开始了以笔为枪的革命生涯。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1946年至1947年间和1972年,孙犁曾多次回到白洋淀体验生活,创作了《白洋淀纪事》、《白洋淀之曲》、《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一系列取材于白洋淀的优秀作品,并由此开创了以孙犁创作风格为代表的“荷花淀”文学流派。2002年7月11日,孙犁逝世后,为纪念他的光辉革命历程和辉煌文学成就,安新县委、县政府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修建了孙犁纪念馆。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从事文学创作长达75年,特别是《白洋淀纪事》共收录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以白洋淀为背景所写的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其中《荷花淀》与《芦花荡》是最负盛名的作品,《芦花荡》还被收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教材。该书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还记得小兵张嘎吗?白洋淀就是他的故乡。从导演张艺谋的大型情景剧《印象刘三姐》获得成功后,印象西湖、印象丽江、印象普陀等一发不可收拾,白洋淀也有印象―――《嘎子.印象》。
《嘎子.印象》景点以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为大背景,采用恢谐幽默的方式再现了一个又一个搞笑又感人的抗战故事。《嘎子.印象》把人们熟悉的关于小兵张嘎和雁翎队等抗日故事汇集凝练,有除汉奸、端岗楼、打伏击等情节及嘎子、罗金宝等电影中的人物等,嘎子总是那样神勇,鬼子们则洋相百出,加上现代语言和歌曲的幽默诠释,打造出一部集现代武打、实景烟火、夸张搞笑为一体的大型户外情景剧。
到一个地方旅游,人们都会买些当地的特色产品留作纪念。而用白洋淀产的芦苇编织的芦苇画自然首当其冲。
杨丙军是芦苇画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是安新县丙军芦苇工艺品厂经理。他向记者介绍,水、荷花、芦苇是白洋淀的根,芦苇画是白洋淀的魂。苇编工艺画作为安新县传统的手工艺品,经分类、剖割、压平、雕刻、剪贴、编织等十多种工序制作而成。以芦苇特有的颜色、光泽、纹理来展现诸如张网捕鱼,驱舟放鸭等水乡风情,具有天然材质美。以芦苇为材料的苇编工艺画因其画面本色天然、色泽朴素淡雅、加工考究精美、风格独树一帜而备受八方游客青睐,成为海内外游客来白洋淀观光的首选纪念品和保定市的第一旅游纪念品,并在第七届中国(芜湖)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荣获了特色旅游商品金奖称号。画虽源于民间,但美而不俗,大气十足,尤其符合国际上追求环保、追求自然的理念,倍受中外雅士名流的垂青。荷兰驻华大使贺非烈先生见到苇编画赞不绝口,连称“美妙绝伦”并予以珍藏。
杨丙军还说,目前,安新县已拥有苇编工艺画生产厂家15家,苇编工艺美术大师100多个,年销售量在50万幅以上,产品远销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大中城市及国家重点旅游区都设立了销售网点,在国内外叫响了白洋淀苇编工艺画品牌。
吃在白洋淀。到一个地方旅游,地方特色美食自然不离口。咸鸭蛋、卤河虾、熏泥鳅、野生莲子等白洋淀地道的特色美食会让你大快朵颐。其中,白洋淀的主打美食―――白洋淀全鱼宴,可谓家喻户晓。在鸳鸯岛异国风情园上一家全鱼宴小吃店,刘姓厨师热情向记者团成员介绍了全鱼宴的制作和风味特点:其一是吃鱼不见鱼。采用多种刀工和烹调方法,从造型到口味、色调都给人与“鱼”不同的感觉。其二是“鱼”尽其用。以炒鱼片儿为例,鱼背可作鱼片,鱼头则可做鱼汤,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鱼两做。其三是用料讲究。当地原料入馔,以烹制鲜活见长,原料丰富,刀工细腻,口味清淡,菜品配以精美瓷器,别具风格。厨师还介绍说,白洋淀“全鱼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包括鱼、虾、蟹等水产品在内,而狭义的只包括鱼类。
随着近几年白洋淀旅游开发的提速,一些渔家特色的风味小吃开始走到白洋淀餐饮的主导地位。其中,深受人们喜爱的柴锅炖杂鱼就是一道地道的白洋淀渔家菜。其做法就是把活杂鱼(鲤鱼、鲫鱼、鲶鱼、黑鱼、嘎鱼、泥鳅)、玉米面饼、宽粉条,用柴禾锅慢火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家常做法,做法简单,味道鲜美。
这道菜其实还有个渊源,当地老渔夫讲,清朝乾隆皇帝曾经吃过这道菜。有一次乾隆皇帝到白洋淀水上围猎,不巧遇到大风,龙船翻沉,乾隆落水,被青年渔民李登龙救上岸。在生活困难的渔民李登龙家换干衣服时,发现他家刚炖好的一锅鱼正在冒着香气,感到腹内空空,饥肠辘辘,于是与随行官员用这锅鱼冲了饥。当时李登龙小心翼翼地端上饭菜后,乾隆一看那半截黄、半截酱色,一面有嘎渣,一面嫩嫩的饼子,胃口大开,吃起来更是津津有味。乾隆兴致勃勃地问,“朕从来没吃过这么有滋味的饭菜,这叫什么?”一个随行大臣灵机一动回答道,“启禀皇上,这应该叫‘半蒸半煮(炖杂鱼)’,炖上鱼后,锅要烧热,然后将饼子半截在鱼汤上面,半截探入鱼汤中。饼子熟了以后,吃起来既有新玉米面的粮香,又有鱼的香味。”于是乾隆龙颜大悦,想把李登龙带回皇宫,可李登龙婉言谢绝,说:“登龙家有老母,靠打鱼为生,不愿离开白洋淀。”乾隆无奈,只得重赏了李登龙。回宫以后,乾隆吃着御膳房的饭菜只觉油腻,一点滋味也没有,便让御膳房的厨师们做一顿“半蒸半煮”尝尝。这下,可难坏了这些高手,谁也不知道这“半蒸半煮”是什么。万般无奈,只得派专人专车接登龙母子进京,再做这“半蒸半煮”。这次做熟以后,乾隆再没吃出那般味道来,这才是“饥吃糙糠甜如蜜”呢!不过,玉米饼子熬鱼这道菜就神奇地流传下来。
到白洋淀寻旧访古,领略悠久厚重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到白洋淀探幽休闲,品赏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白洋淀水碧、苇绿、荷红……白洋淀的美让人流连忘返。 后记
走读唐河,解读沉淀密码,再述流域传奇,旨在爱护唐河,保护唐河,建设唐河,开发唐河,让唐河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民生福祉谋利。
从7月初唐河探源伊始,历时五个多月至白洋淀结束。我们记者团成员一路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寻奇探幽,访古问今,用笔和镜头再现我们的母亲河―――唐河的历史风貌、时代变迁和现代雄姿。至此,“走读唐河”活动圆满收官。我们希望能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史志添料,以期造福人民,推动发展。

责任编辑: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